我的檔案 > =海神=的個人資料 > 日記

觀看『=海神=』的日記
[目前在第94頁] 第1頁 | 上頁 | 下頁 | 最終共2187筆(共219頁)

日期 心情 日記內容
2010-06-19 魚丸的由來02 魚丸的做法傳到民間後,老百姓可不管忌諱不忌諱,仍叫它「魚丸」或「魚圓」。至今福建人還常以海鰻魚、瘦豬肉、蝦仁、澱粉為原料精製成魚丸。 現在,很多家庭製作魚丸時,是用刀刮出魚茸做的,講究的要在菜板上墊塊生豬皮,魚肉刮完時刺最後全會陷在肉皮裡,也不會刮出菜板的渣子。 還有一種辦法:魚先蒸熟,揀出刺,弄碎,加澱粉、蛋清等調味,再如普通做丸。 (完)
2010-06-18 魚丸的由來01 相傳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稱帝,他不僅要求吃得好,而且忌諱還特別多。根據稗史的記載,秦始皇好吃魚,他統一全國做了皇帝後,每餐必要有魚,但又不能有刺,如有魚刺則賜廚師死,有好幾個廚師為此喪命;而用魚燒湯,他說你想用水煮他。 有一天,某廚師製作禦膳,見到魚又膽怯又發狠,就用菜刀背砸魚發洩。一下兩下,砸著砸著,他驚奇地發現,魚刺魚骨竟自動露了出來,魚肉成了魚茸。正在這時,宮中傳膳了,廚師急中生智,揀出魚刺,順手將魚茸捏成丸子,不假思索就投入已燒沸的湯中。 不一會兒,一個個色澤潔白,柔軟晶瑩,嘗之鮮嫩的魚丸浮於湯麵上,並呈到了秦始皇面前。可魚丸的「丸」字與完了的「完」字諧音不吉利,所以廚師提心吊膽。誰知討好皇帝的內侍給魚丸起了個雅號———「皇統無疆風味」,始皇帝非但吃得高興,而且還傳旨嘉獎廚師。後續~
2010-06-17 揚州炒飯的由來 揚州炒飯是中國的一種炒飯,以揚州為名,卻非源於揚州。事實上,揚州炒飯是起源於清朝光緒年間的廣州,其後並在香港發揚光大,再傳到中國各地,並產生不少變種。2005年,揚州將其發展作來製作方法申請專利註冊,作為揚州炒飯的正宗做法,惹來群眾非議。 2004年底,揚州炒飯被列入聯合國全球300種米飯食譜之中。 歷史 清朝光緒年間的廣州,有一家叫聚春園的淮揚菜館,以蝦仁、叉燒和海參製作出一道「揚州鍋巴」。其後有酒樓將鍋巴改成炒飯,名為揚州炒飯,而揚州炒飯之名便廣傳開去。隨著時代的發展,由於海參價錢較昂貴,所以逐漸從揚州炒飯的食譜剔除。另一方面,以蝦仁及叉燒材料製作的菜式,均以「揚州」為名,如揚州窩麵和揚州炒蛋等,雖然它們均不及揚州炒飯知名。
2010-06-16 愛玉冰的由來 話說清朝道光年間,有位大陸商人往來台灣嘉義做生意,有一天經過嘉義大埔山區,因為天氣酷熱,隨手把河水舀起解渴,沒想到河水上浮著一層層凍狀透明物,吃起來透涼舒爽,酷熱頓時全消,但是大熱天怎麼會有像冰一樣的食物飄在河裡? 抬頭仔細觀察,發現水面上漂有幾顆果實,這些果實分泌出來的汁液凝固成這些似膠似凍的產品,這位商人當下覺得很有意思,所以撿了帶了幾顆回家,用水搓揉,果然分泌出更多果膠,而且立刻凝固成「果凍」般透明的模樣。 他還發現,這些果凍加糖後滋味更棒,加上嘉義山區高山茶湯一起結凍,還能散發出瑪瑙般美麗的光采。 這位商人剛好有個名為愛玉,十五歲大的女兒,楚楚動人,討人歡心,每當她帶這些清涼消暑的飲料出門販售時,客人都稱呼這些飲料為愛玉凍,市場一傳十、十傳百,馬上傳遍大街小巷,采愛玉、賣愛玉的商人也變多了,還紅到福建、廣東一帶。
2010-06-15 火鍋的由來 火鍋,古稱「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時發出的「咕咚」聲而得名它是中國獨創的美食,歷史悠久。據考證。東漢時期即有火鍋。 唐代白居易的詩--《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就惟妙惟肖的描述了當時吃火鍋的情景。到宋代,火鍋的吃法在民間就已經十分常見,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譜中,便有同友人吃火鍋的介紹。元代,火鍋流傳到蒙古一帶,用來煮牛羊肉。到了清代,火鍋不僅在民間盛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宮廷菜」,用料是山雞等野味。據說乾隆皇帝非常喜歡吃火鍋,他曾多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備有火鍋。傳說,乾隆皇曾在宮中大擺「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鍋1550多個,應邀品嚐者多達 5000多人,成為歷史上有名的火鍋盛宴。
2010-06-14 壽司的由來 壽司的名字是因為壽司吃起來有點酸酸的,因此當時日本人一邊吃一邊喊著好酸!好酸!就這樣喊著喊著就喊出了壽司的讀音囉。 早在後漢時期,壽司已在中國廣為流傳了,直到西元700年時壽司才開始慢慢傳入日本,當時的日本商人是為了長途的商旅,即用醃製的飯團加上海鮮或肉類,壓成一小塊長型的形狀,作為沿途食用的糧食,這即是現今壽司料理的前身,雖然壽司最早源自於中國,但在千餘年發展之後,已成為日本飲食文化的一大代表之一。
2010-06-13 饅頭的由來02 諸葛亮決定不以人頭祭瀘水。他來到瀘水邊,只見陰氣四起,惡浪洶湧,士兵和戰馬也處在驚亂之中,看來不祭是不行的。當地土人對諸葛亮說:「上次丞相渡瀘水之後,水邊就夜夜鬼哭神號。從黃昏至天明,從不斷絕。」諸葛亮心想,看來罪在我身上,怎麼能牽連無辜軍民呢,並決定親自祭供。諸葛亮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一個用另一種物品替代人頭的絕妙辦法。 他命令士兵殺牛宰羊,將牛羊肉斬成肉醬,拌成肉餡,在外麵包上麵粉,並做成人頭模樣,入籠屜蒸熟。這種祭品被稱作「蠻首」。諸葛亮將這肉與麵粉做的饅首拿到瀘水邊,親自擺在供桌上,拜祭一番,然後一個個丟進瀘水。受祭後的瀘水頓時雲開霧散,風平浪靜,大軍順順當當地渡了過去。 從此以後,人們經常用饅首作供品進行各種祭祀。由於「首」、「頭」同義,後來就把「蠻首」稱作「饅頭」。饅頭作了供品祭祀後被食用,人們從中得到啟示,以饅頭為食品。如今,饅頭遍佈中國各地,還傳到世界各地。(完)
2010-06-12 饅頭的由來01 饅頭的起源距今已1700多年,它的創造者據說是家喻戶曉的諸葛亮。 蜀漢建興三年(225年)的秋天,諸葛亮採取攻心戰,七擒七縱收服了孟獲,與西南少族民族建立良好關係後,班師回朝。大軍行到瀘水,忽然烏雲密佈,狂風大作,巨浪滔天,軍隊無法渡河。諸葛亮精通天文,對天氣變化非常熟悉,但這突然的變化,使他也迷惑不解。他忙請教前來相送、對這一帶地理氣候非常瞭解的孟獲。 孟獲說:「這裡幾年來一直打仗,很多士兵戰死在這裡,這些客死異鄉的冤魂經常出來作怪,凡是要在這裡渡水的,必須祭供。」諸葛亮想到這些戰士,為了國家的利益,拋屍他鄉,如今戰爭結束了,將士們得勝回朝,他們卻永遠成為異鄉孤魂,祭奠他們是應該的。 他問孟獲用什麼作祭品。孟獲說:「要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祭供才會平安無事,而且來年肯定豐收。」諸葛亮一聽,心裡一沉:這些作祟的既然是冤魂,如果再用49顆人頭去祭奠,不又是平白無故地增加49個冤魂嗎?這樣循環往復,冤魂就越積越多,瀘水便永無寧日。再說,祭品用人頭,這代價也太大了。後續~
2010-06-11 豆腐的由來03 1959年到1960年間,在河南密縣打虎亭曾發掘了兩座漢墓。一號漢墓中,有大面積的畫像石,其中有豆腐坊石刻。這是一幅把豆類進行加工、製成副食品的生產圖像。考古專家認為,此刻畫可以證明,中國豆腐的製作不會晚於東漢末期。 淮南堂是我國淮南一家豆腐坊的名字,據傳原是為了紀念豆腐的發明人——漢代淮南王劉安而起的。堂堂淮南王怎麼會發明豆腐呢?原來劉安講求黃老之術,在淮南朝夕修煉。陪伴他的僧道,常年吃素,為了改善生活,就悉心研製出了鮮美的豆腐,並把他獻給劉安享用。劉安一嘗,果然好吃,下令大量製作。這樣,豆腐的發明權就記在淮南王劉安的名下了。。(完)
2010-06-10 豆腐的由來02 一般人普遍認為豆腐的由來與西漢淮南王劉安有關。據說,劉安一心想要長生不老,便召集了一批道士製造靈丹妙藥。孰料這群道士都是騙子,他們在八公山上支起丹爐,裝模作樣的煉起了長生不老仙丹。 騙子們將錢騙到手後,便想偷偷溜走。劉安發現後,立即派兵包圍了整座山頭,騙子們眼見逃不掉了,只得困守丹爐。這時,一位騙子想,等死不如再折騰一番。於是大家將黃豆和鹽倒進煉丹爐,瞎折騰了一陣,沒想到,煉丹爐裡竟出現了一鍋白花花的豆腐。這便是傳說中最早的豆腐了。 「吃豆腐」就是近年來在國內流行的詞「性騷擾」在民間的說法。據說,舊時豆腐店多為夫妻店,丈夫半夜起來磨豆腐,白天由妻子賣豆腐,豆腐店老闆娘以豆腐為常食,自然生得細皮嫩肉,同時為招徠顧客未免有賣弄風情之舉,引得周圍男人以「吃豆腐」為名到豆腐店與老闆娘寒暄聊天。於是,吃醋的老婆們不滿意了,以「你今天又去吃豆腐了?」來訓斥丈夫。以後,「吃豆腐」便成了男人輕薄女人的代名詞。後續~
[目前在第94頁] 第1頁 | 上頁 | 下頁 | 最終共2187筆(共2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