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檔案 > =海神=的個人資料 > 日記

觀看『=海神=』的日記
[目前在第91頁] 第1頁 | 上頁 | 下頁 | 最終共2187筆(共219頁)

日期 心情 日記內容
2010-07-20 千層糕,或稱九層糕、九層炊的由來 九層糕是客家人的米食甜心,有步步高升的象徵意義。 1.千層糕、九層糕是一種傳統使用在來米的米漿蒸煮而成的點心。 2.在蒸製的過程比較繁複, 先在方形容器, 澆上一層已加入少許食鹽白色的鹹米漿, 蒸煮數分鐘後, 鍋內米漿凝結後, 再倒入加入紅糖或二砂糖棕色的甜米漿; 這樣一層一層鹹甜米漿交互添加至方形容器內蒸煮, 因此, 這種點心一層黃一層白, 因此被稱為千層糕、九層糕. 3. 千層糕吃起來甜甜的,但是又帶一點點鹹味, 使得千層糕不至於太過於甜膩! 這是老一輩人的巧思, 既美觀又可口, 是夏天爽口又好吃的甜點!! 4. 部分商家販售的千層糕在製作過程, 可能天加鹼水, 吃起來味道怪怪的... 5.個人曾經在新竹竹東內灣火車站正對面的攤子, 吃過正宗的千層糕,口感真棒, 頓時讓我回想起多年前阿媽的古早味! 6.這種糕點是民國40,50年代的點心, 因其多層次蒸煮製作過程而得名, 早期的台灣農業社會, 米苔目, 千層糕等都是以食米發展出來的小吃, 農忙時候做來當作點心, 農閒時候做來自家時用或拿到市場販售.
2010-07-19 三杯雞的另一傳說03 三杯雞流傳數百年,在贛中贛南等地廣為傳播,而真正的發源地是萬載縣。 據傳,萬載縣城康樂城郊,有姐弟二人相依為命。有一年大旱引發饑荒,弟弟提出與其在家坐以待斃,不如外出謀生。他離家那天,姐姐把家中僅剩的一隻雞殺了燒好,為之送行。 窮人家也找不出什麼調料,就把櫥裡僅剩的食油、醬油、酒,同雞塊一起放在砂鍋裡燒燜。一個時辰過去了,不想滿屋濃香撲鼻,吃來鮮美無比。後來,弟弟流落到寧都縣城,在一家飲食店幫工,東家見他做事勤勉,為人誠實,就招為女婿。 過了一些年,弟弟回萬載 把姐姐接來一起住。他念念不忘當年離家時姐姐做的那道菜,要求姐姐重做一遍。後來,這道菜經過加工整理,成了店家招待顧客的當家菜,令過往客人讚不絕口。(完)
2010-07-18 三杯雞的另一傳說02後來,那獄卒從大都回到老家江西,每逢十二月初九這一天,必用三杯酒煨雞祭奠文天祥。因此菜味美,便在江西一帶流傳開來,逐漸成為名菜。許多大酒店小餐館為了改善口味,又將三杯雞稍作改動:變成一杯甜酒、一杯醬油、一杯麻油。用這三杯佐料和雞塊一併倒入沙缽內,然後加入少許冷水,生火慢煨,直至肉爛為止。後續~
2010-07-17 三杯雞的來歷01 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江西吉水人)抗元被俘,百姓十分悲痛。一天,一位七十多歲老婆婆手拄枴杖,提著竹籃,籃內裝著一隻雞和一壺酒,來到關押文天祥的牢獄,祭奠文天祥。老婆婆意外的見到文天祥,悲喜交集,因為外傳文天祥已被殺害,她本是前來祭祀文丞相的。 她見文丞相還活著,後悔沒帶只熟雞,只好請求獄卒幫忙。那獄卒也是江西人, 心中也很欽佩文天祥,老婆婆的言行使他深受感動。想到文天祥明天就要遇害,心裡也很難過,便決定用老婆婆的雞和酒,為文天祥做一次像樣的菜餚以示敬仰之情。 於是,他和老婆婆將雞宰殺,找來一個瓦缽,把雞塊放缽內,倒上米酒,加點鹽,充做調料和湯汁,用幾塊磚頭架起瓦缽,將雞用小火煨制。 過了一個時辰,他們揭蓋一看,雞肉酥爛,香味四溢,二人哭泣著將雞端到文天祥面前。文丞相飲酒湯,食雞肉,心懷亡國之恨,慷慨悲歌。第二天,文天祥視死如歸,英勇就義,這一天是十二月初九。後續~
2010-07-16 刀削麵的傳說03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傳遍了晉中大地。至今,晉中的平遙、介休、汾陽、孝義等縣,不論男女都會削麵。 後來,"鳳陽"出了朱皇帝(朱元璋)統一了中國,建立明朝,這種"砍面"流傳於社會小攤販,又經過多次改革,演變為現在的刀削麵。刀削麵柔中有硬,軟中有韌,澆鹵、或炒或涼拌,均有獨特風味,如略加山西老陳醋食之尤妙。 傳統的操作方法是一手托面,一手拿刀,直接削到開水鍋裡,其要訣是:"刀不離面,面不離刀,胳膊直硬手平,手端一條線,一稜趕一稜,平刀是扁條,彎刀是三稜。"(完)
2010-07-15 刀削麵的傳說02一天中午,一位老婆婆將棒子、高粱面和成麵團,讓老漢取刀。結果刀被別人取走,老漢只好返回,在出韃靼的大門時,腳被一塊薄鐵皮碰了一下,他順手揀起來揣在懷裡。回家後,鍋開得直響,全家人等刀切麵條吃。可是刀沒取回來,老漢急得團團轉,忽然想起懷裡的鐵皮,就取出來說:就用這個鐵皮切面吧!老婆一看,鐵皮薄而軟,嘟喃著說:這樣軟的東西怎能切麵條。老漢氣憤地說:"切"不動就"砍 "。"砍"字提醒了老婆,她把麵團放在一塊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鐵片,站在開水鍋邊"砍"面,一片片面片落入鍋內,煮熟後撈到碗裡,澆上滷汁讓老漢先吃,老漢邊吃邊說:"好得很,好得很,以後不用再去取廚刀切面了。"後續~
2010-07-14 刀削麵的傳說01 自古以來,晉人主食乃麵食,以花樣多、品質好、影響大而頗為出名,故海內外早有"世界麵食在中國,中國麵食在山西"的說法。東到娘子關,西到黃河邊,南到風陵渡,北到雁門關,一般家庭婦女都能以麵食為原料加工數種麵食;許多山西漢子有時在客人面前也會顯露一手麵食"絕"活。 刀削麵是山西最有代表性的麵條,堪稱天下一絕,已有數百年的歷史。 傳說,蒙古韃靼侵佔中原後,建立元朝。為防止"漢人"造反起義,將家家戶戶的金屬全部沒收,並規定十戶用廚刀一把,切菜做飯輪流使用,用後再交回韃靼保管。後續~
2010-07-13 五更腸旺的由來 五更腸旺之所以叫五更腸旺,是因為這到料理所使用的鍋具的關係。之所以叫五更,是因為這個鍋子看起來像古時候入夜後所點的小火爐,所以便取之為五更爐。也就是說,凡是盛裝在鍋木裡用這種酒精燈點火加熱的,在菜名上都可以冠上五更二字。所以一般我們在家裡,雖然材料用的都一樣,但就是沒有那個酒精燈加熱,少了那個重要的小火爐,腸旺雖是腸旺,但就不能冠上五更腸旺了。 五更就是快天亮、新的一天又到來的那個時刻.五更腸旺屬於四川菜、重視辣味。辣味使人醒腦、整鍋又紅通通的,加上以前農家畜牧戶雜內臟多,所以混豬血、大腸等、辣椒煮的料理放一天兩天不容易壞,所以農戶祈求生活昌望、每日平安到天明,就把這道家常菜,以腸諧音取名「五更昌旺」。傳至各地成通俗的四川食譜裡,為了見名知菜,就約定成俗改稱「五更腸旺」。 另一種解釋:"五更",就是五梗之意,酸菜梗/蒜苗等等。"腸"是肥腸,豬大腸。"旺"是豬血旺或者雞血旺或鴨血旺。貴州人管豬血叫做"旺子",又叫"血旺"。 它的來源應是來自貴州人吃堡湯的習慣,所謂堡湯就是將新鮮的豬雜,主要是大腸、粉腸、血旺以及豬肉加上豆腐、粉條燉成一大鍋招待客人。
2010-07-12 泡麵的由來03「雞湯拉麵」 另有一個俗稱:「魔法拉麵」。意思是說,只要注入熱水,蓋上蓋子,三分鐘後便能變成一碗熱騰騰的拉麵。沒想到,半年後「雞湯拉麵」竟然成為供不應求的暢銷食品。 由於商品供不應求,市場便逐漸推出面與湯頭分開的速食麵。這個變化可以讓大家在煮麵時,自己加入蔬菜、雞蛋或其他配菜,也拋磚引玉出各家廠商埋頭鑽研不同流派的新商品。 所以後來速食麵種類就五花八門起來了,像是有炒麵、餛飩、日本風味烏龍麵等,商品名稱不勝枚舉,湯頭種類也多得不計其數。二十年後市場上的食品公司又將原本的粉末湯頭,改為液體湯頭;小小一包袋子,有豬油、芝麻、橄欖油等鮮味佐料,麵條也改為用熱風吹乾的「非油炸麵」。 (完)
2010-07-10 泡麵的由來02有一天,安籐看到妻子在廚房內炸天婦羅,突然想出一個妙計,隨手將麵條放進油鍋內。當時裹上麵衣的麵條,放進油鍋後,水份就會蹦出來,會在麵條上出現無數細微的小洞。然後把炸好的麵條放涼後倒入熱水,熱水會充滿小洞,油炸麵便會還原成原本的狀態。 麵有了還需要有湯頭啊。這也是偶發事件令安籐選擇了雞骨湯頭。話說有一天,安籐在家中宰雞, 雞血濺到在一旁觀看的兒子身上,從那時候開始,兒子次男便不敢再吃任何雞肉料理,唯有雞骨湯頭拉麵,卻是百吃不厭。因此,安籐決定將速食麵湯頭定為雞骨湯。後續~
[目前在第91頁] 第1頁 | 上頁 | 下頁 | 最終共2187筆(共2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