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檔案 > =海神=的個人資料 > 日記

觀看『=海神=』的日記
[目前在第89頁] 第1頁 | 上頁 | 下頁 | 最終共2187筆(共219頁)

日期 心情 日記內容
2010-08-09 北京龍舟魚的由來01 「龍舟活魚」是北京聽鸝館餐廳的一道宮廷風味名菜。是在魚脊中間翻轉呈船艙狀,並將雞泥加蛋清、黃酒攪勻填入「船艙」中,加適量魚湯、蔥、鹽等調料蒸至入味,隨將湯倒入魚盤,推入煮熟的蛋清泡,再放上蒸好的「龍舟魚」,便成色彩艷麗、獨具一格的美餚了。 相傳,清乾隆皇帝一次化裝南巡私訪,在隨身太監陪同下,來到蘇州淞江岸邊,發現停放著一艘金黃色的龍船,乾隆頓生遊興,正欲起步上船,卻被船家尚良阻止說:「此舟專為天子而備,庶人無福享用。」 乾隆在笑談中無意露出了貼身黃龍襯衣,尚良見狀驚跪在地,口呼「請萬歲上船,小人罪該萬死!」乾隆道:「不知不怪,何罪之有?」於是解索離岸,泛舟江上。時過中午,乾隆飢餓傳令開飯。正巧,船家尚良善烹魚餚,他從江中撈起活魚,烹製了一道「金水渡舟」。只見諾大的魚盤中,金黃色湯汁裡浮動著一條用魚做的「龍舟」。乾隆品味後極為讚賞,即更名為「龍舟活魚」選入宮中,自此便成為宮廷禦膳名餚。後續~
2010-08-08 白湯麵的由來03人們散開了。姓張的男人看著自己腳旁的擔子,才想起東西還沒買全哪!別的還好說,醬油沒買可是大事,明天的「紅燒肉面」怎麼燒?無奈身上分文沒留,只好回家了。 回到家中,他將自己所做的事一五一十都對女人講了。女人甚是賢德,不但沒有責怪他,反而說他做得對。不過,兩人想到明天的紅燒肉面沒有醬油,不免又唉聲歎氣起來。 這天晚上,兩人翻來覆去,一夜沒睡。五更時分,女人突然坐了起來,拍手笑道:「有辦法了!如今天氣熱了,顧客怕吃油膩的東西。我們沒有醬油,可以白燒,用原汁湯下面,再放上白切肉、蔥花、薑末,又爽,又不膩人。」男的聽了,連聲叫好。 天一亮,他們掛出一張牌子:「供應白湯麵」。顧客見了十分希罕,都來買一碗嘗嘗,吃過以後,都說這白湯麵別有一番風味。這麼一來,楓橋的「白湯麵」一下子就傳遍蘇州城。(完)
2010-08-07 白湯麵的由來02男人快走到城隍廟時,突然聽見有人在嚎陶大哭,循聲找去,只見一個衣衫襤褸的中年男子,邊哭邊要用頭去撞城隍廟前的石牌坊。一打聽,原來他家女人昨天剛生孩子,他好不容易向親友借了數百文錢,準備買點米回去給女人熬粥,定過城隍廟門前,見有個賭攤,攤主正在大喊:「要發財的快來啊!一個賠十個.…。」他一聽便動了心:要是一個賠十個,幾百文就能變成幾十千!想到妻子兒女,腦子一熱,一伸手就將幾百文錢都押了上去。沒料到不但沒贏,反而一下子就輸了個精光。這下,他可慌了神,兩手空空,怎麼回家啊!便朝石牌坊上撞去,想一死了之。 姓張的男人聽了,心中十分不忍,就從懷裡掏出要去買醬油、鞋面布和豬油糕的錢,拱手向大家說道:「各位大爺,這位大哥也是一時窮糊了心,將錢輸去。現在他家中大嫂、孩子都在等著他買米回去活命。這是我身上僅有的三百七十文錢,全送給這位大哥,望眾位也幫幫忙,多少湊上一些,讓這位大哥除買米之外,再做個小生意養家活口。」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這個出三十,那個出五十,共湊了五百多文錢,全都交給了那人。那人感動得不知如何是好,向大家打躬作揖,千恩萬謝,方才離去。後續~
2010-08-06 白湯麵的由來01 據說清朝時,安徽鳳陽鬧災荒,有一對姓張的中年夫婦帶著孩子逃荒來到蘇州,就在楓橋附近搭了一間茅草屋,擺了一家小麵攤,專賣「陽春麵」。麵攤雖小,生意倒也十分興隆。所以過了兩年,夫妻倆就又蓋起一間瓦房,除了「陽春麵」,也賣「紅燒肉麵」。那時節,油、鹽、醬、醋,米、麵、鮮肉,都要跑到城裡才能買到。一天,店裡又要進貨了,男人挑起擔子來到城裡,買了米和麵粉,又斬好了鮮肉,然後直往城隍廟而去。原來,下面要用的醬油還沒買,加上出門前女人叮嚀他買雙鞋面布,他自己又想給孩子買兩塊「豬油糕」,城隍廟門口醬油鋪、百貨攤、點心攤到處都是,而且買賣也公道。後續~
2010-08-05 叫化雞的由來03還有一個典故是這麼說的: 「叫化雞」原出於浙江杭州,是一些窮苦難民即「叫化子」或偷或討來的雞,經過燒熱的土句熟而成,本是不登大雅之堂街頭菜。 當年乾隆皇帝微服出訪江南時,不小心弄得破衣爛衫流落街頭。其中一個叫化子頭看他可憐,便把自認為美食的「叫化雞」送給他吃。困餓交加的乾隆覺得這雞異常好吃,急問其名,叫化頭不好意思說這雞叫「叫化雞」,便胡吹這雞叫「富貴雞」。乾隆就說這「富貴雞」好吃。 事後才知道這個流浪漢就是當今皇上。這「叫化雞」也因為皇上金口一開變成了「富貴雞」,成為名菜。(完)
2010-08-04 叫化雞的由來02還有一個傳說: 古時候一個流落到江蘇常熟地方的乞丐,飢寒交迫,昏倒在地。他的難友為了搶救他,在露天拾柴燒火,讓他取暖,又把僅有的一隻雞拿來,準備燒給他吃。可是,可是當時沒有炊具,無法烹煮那隻雞。有人急中生智,用爛泥把雞包起來,把泥團放在火堆中燒煨。這樣過了三、四個鐘頭,終於把雞煨烤好。敲開泥團,不僅雞毛粘在烤乾的泥團上隨之脫落了,而且出乎意外,煨烤的雞,香味四溢,驚動了四鄰,聞香而至。 後人吸取了這一烹調經驗,並加以改進,,將宰殺洗淨的的雞,在雞腹中填滿佐料,然後用西湖荷葉及箬殼包紮,再在外邊裹上一層用紹興酒、鹽水調和的酒罈泥,放在文火中煨烤三、四小時。到顧客食用時,整個泥團拿到餐廳當場拆開。由於它是經密封燒烤的,保持了雞的原汁和原味,加上用地方名酒拌泥裹烤,酒的香醇氣味經火一烤沁入雞肉,打開泥團時一股清香撲鼻而來,更加增添了這個營養豐富的菜餚的情趣,因此成了人們都想一試的傳統名菜。後續~
2010-08-03 叫化雞的由來01 其中之一傳說: 據傳清代,在虞山之麓有一叫化子乞得雞一隻,既無炊具又無調料,無法煮食,遂以土法烤食。先將雞宰殺,去其內臟帶毛塗泥,拾得敗枝殘葉堆成火垛,隨意將雞烘烤後睡去。一覺醒來撥開火灰,見餘燼未滅,泥團表面有裂縫,便往地上一摜,雞毛隨泥殼而脫,卻香氣四溢,令人饞涎欲滴,便顧不得燙手就美美地飽餐一頓。後續~
2010-08-02 冰糖蓮心羹的由來02范蠡親自護送她前往蘇州。走了一天又一天,誰知走到嘉興南湖,體質柔弱的西施竟然病倒了,龍船隻好在這裡停泊。范蠡一面傳醫診治,一邊煎湯送藥,不敢怠慢。一個月後,西施病體仍未復原,范蠡心裡十分焦急。這時,忽見一個丫頭採來幾支蓮蓬,說是蓮心可治姑娘的病。范蠡大喜過望,立即剝了蓮實給西施吃,姑娘吃後覺得很受用,胃口漸開。又有鄉人來說,用蓮子煮爛成羹,加上冰糖,常吃可以補脾養心,清熱瀉火,有利西施姑娘的病體。范蠡依言,煮成冰糖蓮心羹,每天早晚讓西施吃下去,果然不久便康復上路了。 范蠡高興地慨歎道:「冰糖蓮心,連著西施姑娘愛國愛鄉的玉潔冰心啊!」從此,冰糖蓮心羹便成了蘇杭一帶民間一道著名甜點。(完)
2010-08-01 冰糖蓮心羹的由來01 春秋末年吳越相爭,越王勾踐大敗,作為人質在吳國受盡屈辱。獲赦回國後,起用范蠡為相國,決心東山再起,報仇雪恥。范蠡獻計,一面用金帛美女迷惑吳王,一面生聚教訓,富國強兵,伺機再起。勾踐同意後,便派范蠡出發尋找美女。 這一天正是清明節,范蠡在諸暨苧蘿山下的浣紗溪邊發現了為寄託三年前亡國之恥而穿孝的美女西施。在他的說服下,西施接受了越王之命,願意離開故土去吳國,洗雪「會稽之恥」。後續~
2010-07-31 肚臍餅的由來 苗栗的『肚臍餅』,造型小巧可愛, 口感香Q,甜而不膩,皮薄細軟,餡多酥鬆。因製法特殊,不摻油、少糖的特色,是養生輕食的最佳選擇。 擁有百年歷史的『肚臍餅』,由來眾說紛紜;據聞日據時代,苗栗糖廠的一群日本技師,因思念家鄉的和果子(日式糕餅),與苗栗的糕餅師父,利用綠豆和地瓜等食材,研製了具有濃濃兒時回憶味道的肚臍餅。因其餅皮不摻油,燒烤烘培時餅餡總由餅皮的密合口流出,而形成其特殊的造型,也因狀似奶頭或月亮的形狀,又有『綠豆凸』、『月光餅』或『奶頭餅』之稱。現今業者還研發客家蘿蔔乾、肉燥、鮮果、擂茶、紅棗等多種口味可供選擇,當然也只有在苗栗才能品嚐到喔!
[目前在第89頁] 第1頁 | 上頁 | 下頁 | 最終共2187筆(共2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