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檔案 > =海神=的個人資料 > 日記

觀看『=海神=』的日記
[目前在第82頁] 第1頁 | 上頁 | 下頁 | 最終共2187筆(共219頁)

日期 心情 日記內容
2010-10-20 感恩節吃烤火雞的由來02~有人會說:中秋不是來自和元朝統治者的鬥爭嗎?端午節不是紀念屈原?這是後來才有的意義。在特別古老的時代,它們只是慶祝豐收的節日。在這個節日裡,一定要感謝神的關照。因為沒有神的關照,就有天災人禍,莊稼也長不好。而中國的神就是龍、祖先和天地了。所以端午節的賽龍船和往水裡丟粽子,可能對龍的感謝。而中秋的月餅,可能是祭神或祖先的食物。這是中國的風俗。而西方在豐收之後,也要感謝神的關照,因此在西方很古的時候就有感恩節。 西方的感恩節吃烤禽類,不一定是烤鵝。為什麼吃烤禽類?我們就要看聖經了。聖經舊約出埃及記中,有這麼一段:摩西帶著以色列人走到西奈沙漠中,沒吃的也沒喝的。以色列人大為不滿。開始抱怨。摩西就說,上帝聽見了他們的抱怨。會給他們吃的。結果第二天就有大批的鵪鶉飛來,落在他們的營地上。摩西說,這就是上帝給你們吃的肉。於是他們歡快地大吃了一頓。這可能是猶太教最早的一次感恩節。(後續)~
2010-10-19 感恩節吃烤火雞的由來01~ 美國的烤火雞和北京烤鴨,都源自歐洲或地中海地區的的烤鵝。我們先說美國的烤火雞。火雞是美洲特產,在歐洲人到美洲之前,已被印地安人馴化。火雞的名字在英文中叫「土耳其」。因為歐洲人覺得它的樣子像土耳其的服裝:身黑頭紅。歐洲人移民到美洲之後,還沒有養好鵝,就有了吃鵝的要求。於是就吃火雞。並發現火雞比鵝好吃。而且北美洲有很多火雞。所以烤火雞成了美國人的大菜。而且是美國的感恩節的大菜。 為什麼感恩節要吃烤火雞?這就是個更久遠的故事。感恩節雖然是美國特有的法定節日,其他的國家似乎沒有。實際上在西方古代民間有這種節日。內容是在豐收之後,感謝神的關照。中國的端午節或中秋節實際上也有這種內容。這兩個中國的節日,一個在夏收之後,一個在秋收之後。這時候人們渡過了沒糧食吃的時代,有了新糧食吃,一定很高興,所以要慶祝並感謝神。(後續)~
2010-10-18 餅乾的由來01~Madeleine的名稱由來說法眾多,其中一個說法是原由於法國皇帝路易十五世岳父的名字 “Madeleine Paulmier”。 Madeleine Paulmier曾經製作了貝殼型的甜點,而Marie Josephy de Saxony皇后,也曾在凡爾賽宮製作過這種甜點。 A madeleine or petite madeleine 是法國的傳統點心,他特別的地方來自於獨特的貝殼外型,這外型需要用特別的模具來烤焙,他的口感與磅蛋糕相似,但仔細相較之下,檸檬搭配奶油卻較磅蛋糕清爽的多。 Madeleine 可以製作很多不同的口味,最特別的是薰衣草口味,因為所有優良品質的薰衣草均產於普羅旺斯,一般薰衣草口味的甜點都是法國人的最愛,香草、檸檬、橘子、巧克力都是一般在法國常見的口味, 大小尺寸上也有很多不同的規格,因此歐盟在2006年認為Madeleine 是最具代表歐洲的法式甜點。(完)
2010-10-17 餅乾的由來01~ 大約160年前,大不列顛人駕駛一艘帆船進入法國比斯開灣,突然海面刮起了風暴,帆船在驚濤駭浪中觸礁沉沒。船員們漂泊到一個荒島上,人雖然活過來了,但是馬上面臨飢餓的威脅,小島上根本沒有任何可以充飢的食物。 船員們有氣無力地躺倒在地上休息,突然有人想到沉船上還有不少麵粉、砂糖和黃油,他們把這些東西搬下船,但是已經被海水浸透,都變成濕乎乎的漿糊了。 面對漿糊,大家難以下嚥,這時有一個船員想到用陽光曬大概是一個好辦法,他們把濕麵粉,砂糖,黃油攪拌均勻,並且捏成一個個小圓餅,放到岩石上暴曬,不過半天功夫,強烈的陽光把這些小圓餅都曬的又乾又脆,船員們一個個吃的又香又甜,他們還給這種小圓餅取名叫做"比斯開小餅"。 一個月之後,一艘過往船隻終於發現了他們,遇難船員就用小圓餅招待他們。從此以後,小圓餅傳遍了全世界,現在英文仍然把餅乾叫做"比斯開"(biscuit)。(後續)~
2010-10-16 聖代的由來02~到了1890年,在美國威斯康辛州,商人史密森又發明瞭聖代霜淇淋,使冰品家族又多了一個新成員。那是一個星期天,許多人到史密森店舖購買霜淇淋。眼見霜淇淋所剩不多了,可店門口依然排著長隊。史密森急中生智,偷偷地在剩餘的霜淇淋中,摻入巧克力和水果汁,並將它們攪拌均勻。史密森戰戰兢兢地將「造假」的冰棋淋售給顧客。沒想到,第二天,顧客稱讚他昨天霜淇淋做得特別好,並要購買「昨天那樣的霜淇淋」。 此後,史密森專門生產這種混合霜淇淋推向市場。因為是那個星期天給他帶來好運,他把這種霜淇淋叫做「星期天(Sunday)霜淇淋」。可這一名稱遭到教會的反對,理由是星期日是耶酥的安息日,用這一天作商品名是對神明的褻瀆。於是,史密森只好改稱聖代(Sundae),一直沿用至今。(完)
2010-10-15 聖代的由來01~ 元朝開國皇帝忽必烈一如以往的帝王一樣,常常在盛夏享用這種冰冷飲。1275年,義大利人馬可.波羅來到中國。他常常被忽必烈召進皇宮,講述歐洲各國的歷史、風俗、現狀,品嚐過冰涼飲。 馬可.波羅也很喜歡這種消暑的冰涼飲,竟把製冰技術帶回了義大利,使冰冷飲在義大利流傳開來。 義大利有個名叫夏爾信的人,開了一家製作冰冷飲的小店舖,生意興隆,賺了一些錢,決定增加冰冷飲的口味。他嘗試在馬可.波羅的冰冷飲配方中,加入果汁、橘子汁、檸檬汁等,結果製出的飲料口感更好。這種冷飲問世後,被稱為「夏爾信飲料」,在義大利風興起來,許多歐洲人以品嚐「夏爾信飲料」為榮。 法國有一位皇后叫卡特琳,她總喜歡吃些新花樣的食物。她的廚師為此常常在各種菜譜的基礎上,絞盡腦汁為她變花樣。1506年的夏季某日,皇后要吃冰冷飲。廚師突發奇想,在製作冰冷飲時,把奶油、牛奶和各種香料摻雜到水中,使其冷凍成半固體狀態,然後刻上花紋,裝飾了花邊——霜淇淋就這樣誕生了。據說皇后吃了這種冷飲,讚歎不已,還重賞了那位廚師。不久,這種霜淇淋,走出了皇宮,走出了法國,傳到了義大利等國家。(後續)~
2010-10-14 過橋米線的由來02~有一次,妻子殺了一隻肥母雞,用砂鍋熬好後送去,但這次用功的丈夫又忘了吃飯,當妻子回來收拾碗筷時,飯菜還未動過,妻子看著丈夫用功的樣子無心埋怨,準備把飯菜拿回家後熱一熱再送去。 可是當她摸到盛雞肉罐時,覺得還是燙乎乎的,揭開蓋子來看,湯上蓋著的一層厚厚的雞油把熱氣保護住了,起到了保溫的作用,用勺舀湯一嘗,美味不減。 從此以後,聰明的妻子就常用雞湯加米線相搭配給丈夫食用。後來,書生金榜題名,但他念念不忘妻子的盛情,戲說是吃了妻子送的雞湯米線才考中的。 這事逐漸傳為美談,人們紛紛倣傚這種製作方法製作雞湯米線,因為這位賢能的妻子給丈夫送食物時要經過一座橋,人們又把這種食品,稱之為「過橋米線」。(完)
2010-10-13 過橋米線的由來01~ 過橋米線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在雲南省米線是風糜全省,深受各族人民喜愛的風味小吃,且吃法多樣,涼熱皆宜。關於過橋米線有一個優美的傳說:相傳在蒙自縣城外有一個南湖(現在猶存),湖水清澈如碧,湖畔垂柳青青。湖心有個小島,島上不只有亭台樓閣,而且翠竹成林,古木參天,景色優美幽靜,空氣清新宜人,是附近學子們攻讀詩書的好地方,有一位秀才常到島上讀書,家中賢慧的妻子每天都將飯菜做好送到小島上給丈夫食用。 可是這位用功的秀才常因埋頭苦讀而忘了吃飯,總是以冷菜冷飯裹腹,這樣一來身體日見消瘦,妻子見了很是心疼。(後續)~
2010-10-11 鼎邊銼的由來 鼎邊銼源起於明末清初戰亂時期,農民首領--闖王李自成被官兵追打鄉間,向農家乞討來果腹的「逃難點心」。台南市有名的特殊小吃之一,其製作過程與春捲皮相似,但材料是以米磨成粉調水成糊,沿火熱的大鍋邊緣一抹而薄皮,取出切絲,再與以蚵仔、金針、木耳、荀絲、魷魚絲熬成的湯料同煮,便是一道風味獨特的小吃。 鼎是「大口鼎」的意思,也就是閔南話中所說的「大鼎」和「大鍋子」的意思。銼則是閔南話「遊動」、「蠕動」的意思。因此熟悉閔南話的人,就不難覺得,鼎邊銼的意思其實是很鮮明的。它所用的基本原料是米漿。整個來說,就是用米漿在大鍋中游動、蠕動煎熟,再加上配料煮熟,成一種類似高湯的美食。據說它最早是福州菜的一種,它的外表乍看之下,有點像春捲皮。不同的是,春捲皮是以麵粉製成;鼎邊銼是以米漿作原料,吃起來有點像粿仔條。鼎邊銼一般都是煮湯吃,將所有的材料放進大鍋裡煮熟,再放進小碗裡。雖然是小小的一碗,內容卻是芳香無比,夏天食用特別爽口。 搭配的佐料有蚵、魷魚、金針、木、筍絲、湯清料豐、味道高雅。
2010-10-10 滷豆腐的由來 相傳古時,武岡雲山下有一位郎中,他為人善良,為貧苦人看病收錢極少。為此,病人們常常拿一些豆腐、雞蛋等小食物送給他。一年,當地流行瘟疫,為救病人,他便在家架了一口鍋用來煎藥。一天,他外出看病,讓眼睛不太好的母親幫忙煎藥。母親不小心把家中僅的幾塊豆腐乾倒進了藥鍋裡同藥一起煎。至藥煎好分給病人喝時,其母才發現。眾人怕豆腐有毒,趕緊把這些豆腐放在一邊,準備丟掉。其母心疼這些豆腐,便偷偷地將這些豆腐收好,並偷偷地當菜吃。其母一吃這豆腐,發現比原來的還要好吃,口感更香更滑。至此,郎中細細分析當天的藥方,發現這種豆腐對人體有排毒的作用,於用便開始專做滷豆腐給生病的人做藥引及痊癒後的滋補食品。病人食後,對治病、身體恢復等均感到有良好的效果。後來,該郎中把這個藥方告訴貧苦人家。他們依據此方法而制豆腐自家供給。滷豆腐便慢慢地在當地流行開了。
[目前在第82頁] 第1頁 | 上頁 | 下頁 | 最終共2187筆(共2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