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檔案 > =海神=的個人資料 > 日記

觀看『=海神=』的日記
[目前在第81頁] 第1頁 | 上頁 | 下頁 | 最終共2187筆(共219頁)

日期 心情 日記內容
2010-10-30 龍鳳喜餅的由來01~ 三國時期,劉備欲得荊州,但又無從下手。諸葛亮為其出謀獻策,「借」得了荊州。 孫權為了討回荊州,假意稱願將自己的妹妹許配給劉備為妻。諸葛亮得知此信後,忙對劉備說「我們不妨將計就計,來個假戲真做。可先做一種禮品送給東吳的臣民,使主公要與孫權的妹妹成親的事家喻戶曉。同時設計將此事告知吳國太,吳國太向來好面子,又極疼愛自己的女兒,她不會讓孫權把他的妹妹當美人計的犧牲品,那麼,這婚事也就弄假成真了。」劉備廣喻各地,要能工巧匠為他去東吳成親製作禮品。 有位老師傅,做了大半輩子糖食點心,在荊州一帶頗有名氣,見了劉備的告示後,想顯顯自己的身手,做了種配有龍鳳圖案的大喜餅,象徵著龍鳳相配、吉祥如意。這喜餅既具有荊州的酥脆風味,又具有東吳的清甜特點,十分爽口。龍鳳喜餅一送到荊州,就被諸葛亮選中,即令這位老師傅速製作1萬枚,讓趙雲帶領500名士兵,將龍鳳喜餅送到南徐城中各家各戶,並編出歌謠:「劉備東吳來成親,龍鳳喜餅是媒證。」不到幾天功夫,城裡老幼都知道劉備到東吳成親的事了。 (後續)~
2010-10-29 臘八粥的由來03~然而在民間呢!關於臘八粥這一風俗的來歷,還有一個說法是明太祖朱元璋留下來的。據說,朱元璋小時家中很窮,父母把他送到一個財主家去放牛。這個財主對他十分虐待,他常常挨打,吃不飽飯。有一天,他牧牛歸來經過一獨木橋,沒想到老牛一滑跌下橋去,將腿跌斷,老財主氣急敗壞,便把朱元璋關進一間屋子裡不給飯吃,他餓得在屋中直轉,想找點吃的,突然,發現屋中有一鼠洞,便扒開,沒想到這是老鼠的一個糧倉,裡面有米、有豆、有芋艿、還有紅棗,但都是那麼一點點,他便把這些東西合併在一起,煮了一鍋粥,因已餓極,吃起來覺得十分甘甜可口。 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珍餚美味吃膩了。有一天,他忽然想起小時候吃老鼠洞中挖出的糧豆煮的粥,便叫禦廚給他做了一餐各種糧豆混在一起熬的甜粥,吃的這一天正是臘月初八,因此就叫臘八粥。滿朝文武官員們見皇帝吃臘八粥,便紛紛效仿,漸漸傳到民間,便成了風俗。如今,喝臘八粥的習俗已經逐漸失去了原來的用意,但是呢卻成了有趣的飲食習俗,因為地方不同,粥的熬煮方式也非常豐富多彩,呈現濃厚的地方特色。(完)~
2010-10-28 臘八粥的由來02~這一說法其實還滿可信的,因為歷代有許多關於臘八粥的記載: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是日『諸大寺作浴佛會,並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吳自牧《夢粱錄》卷六「十二月」:「此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周密《武林舊事》卷三:「八日,則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梅、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 在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臘八粥》中記載更詳細:「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紅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豆、去皮棗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松子及白糖、紅糖、葡萄,以作點染。」這些都是見於典故中的有關臘八粥的記載。(後續)~
2010-10-27 臘八粥的由來01~ 臘八粥的來源有兩種傳說,一種是來源於信仰的飲食風俗。一種則是和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有關係。 那我們先來說說和信仰有關的,傳說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佛得道成佛前,曾遊歷印度名川大山,為探究人生的究竟,尋奇人、訪長者、刻苦修行。有一天,他來到摩揭陀國,因又饑又渴,於是昏倒在地。這時一位好心的牧羊女用自己的午飯救了他。 這午飯是用粘米、糯米粥混合在一起,裡面還加上了一些野果。釋迎牟尼吃起來感到無比的甘美。也就是在這一天,釋迎牟尼得道成佛。這一天是十二月初八,十二月為臘月,十二月初八俗稱臘八。後來每到這一天,僧眾們誦經演法,取香穀及果實等煮粥供佛,用此來紀念釋迦牟尼成佛日,所以這一個供佛的粥,叫做臘八粥,久而成俗,漸漸通向民間。 (後續)~
2010-10-26 鹹光餅的由來~ 鹹光餅.戚光餅.金光餅或繼光餅都有人稱 最早是由明朝大將軍-戚繼光所發明,稱為"繼光餅",當時大將軍清剿閩浙一帶倭寇時,由於倭寇都趁官兵於用餐時間攻擊,使得官兵節節敗退,於是大將軍想出用麵團捏成圓形,中間有一個小孔的餅,貼在壁爐,用碳火烘烤成簡便的乾糧,用繩子將餅串成一串掛在脖子上,便行軍食用,不致於打敗仗。這種用缸爐和碳火的做法也流傳下來,當作行軍乾糧。
2010-10-25 蘇州白印糕的由來03~石梅卿把這些好酒好菜送到范仲淹面前,他最後勉強的收下來。石梅卿走了以後,范仲淹看到眼前這麼多好吃的東西,真想一下子把他全都吃了。可是,他想了又想,最後還是熬他的稀粥去了。 過了幾天,石梅卿又給范仲淹送來了一些 好吃的東西,發現上次送來的竟然一點也沒動。他立刻生氣了。范仲淹非常誠懇的的對他說:「師弟,請不要生氣。太守大人的關懷,我是不會忘記的。你的厚意, 我也十分的感激。我多年都是吃『白雲糕』,已經成了習慣。如果突然吃這麼好吃的東西,恐怕以後就不想喝稀粥了。希望你和太守大人能多多原諒啊!」 石梅卿聽了范仲淹與番話,心裡又驚歎又佩服。他回到家裡,讓廚師用糯米粉仿造范仲淹的「白雲糕」做了一種糯糕,每天給范仲淹送去幾塊,一直到范仲淹中舉。據說,現在蘇州、常熟一帶市上供應的白印糕,就是由此傳下來的。(完)~
2010-10-24 蘇州白印糕的由來02~弄清楚了自己身世的范仲淹,發誓要自立門戶,為範家爭光。於是,他堅決要求離開朱家,到應天府南京學舍去拜求名師,準備將來做一番事業。范仲淹在南京學舍的生活還是非常的貧苦,每天還是只能喝粥,有時候一天只吃一頓。范仲淹還是把粥盛在盤子裡使它變成粥凍,切成一塊一塊的,肚子實在餓了再吃一塊。他還給這種方塊的粥糕取了個名字叫「白雲糕」。 有一年,皇帝要路過應天府,學舍裡的學生們爭先恐後地跑到大街上,想看看皇帝長得啥模樣。應天府太守的兒子叫石梅卿,與范仲淹是同窗好友。他剛要往外跑,聽見一陣朗朗的讀書聲,只見范仲淹還在讀書,好像根本不知道外面出了什麼事情。石梅卿喊道:「仲淹,皇上來了,還不快去看看。」范仲淹說:「書不念好,看皇上也沒用。書念好了,再見皇上也不晚!」 後來,石梅卿把這件事情告訴了父親。他父親就說:這個范仲淹實在是不簡單,有志氣!你應該好好的像他學習才對。以後你多關心他,把家裡好吃的東西給他送一些去!(後續)~
2010-10-23 蘇州白印糕的由來01~ 蘇州白印糕的歷史十分悠久。說起他的創始,就會使人想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 范仲淹的童年很苦,父親范墉在范仲淹不到兩歲的時候就去世了,母親只好帶著他改嫁到一個姓朱的人家。范仲淹非常想讀書,但家境貧寒,連筆墨紙硯都買不起,只能用木棍在沙土上練習寫子。母親含淚的勸他說:「孩子,我們連吃飯都如此苦難,這書你還是別讀了吧。」范仲淹卻搖搖頭堅決的說:「吃不飽、穿不暖沒關係,只要有書讀就行。」 范仲淹靠著一位好心親戚的幫助, 寄住到天平山下的廟裡讀書。天平山的這座廟年久失修,顯得十分淒涼。但是,范仲淹在這裡從來沒有動搖過讀書求知的志向。范仲淹在這裡的生活特別艱苦,經常只能煮點稀粥喝。為了節省糧食,他每次把粥煮熟,都等他凝成凍子後,用刀切成四塊兒,早上吃兩塊兒,還有兩塊在晚上吃。(後續)~
2010-10-22 豌豆糯米飯的由來 三國蜀漢鼎盛時,轄區遠至滇中,但在一些少數民族頭領中,有些人並不十分心悅誠服,建寧彝族頭領孟獲便是其中突出人物之一。等到劉備白帝城病逝之後,諸葛亮受命托孤,輔佐幼主,多次出奇制勝,七擒七縱,制服了這位桀驁不馴的孟獲,使他不得不對蜀漢幼帝和諸葛先生拜服得五體投地。後來,諸葛亮病重,臨終時特地召來孟獲,當面囑咐他說:「我雖死了,幼主阿斗仍在,你每年今日至少去看望他一次。」這天正是立夏時節,孟獲是個直性爽快人,立即答應,從此,每年立夏日都要往成都拜見蜀主劉禪。 數年後,晉武帝司馬炎滅了蜀國,把阿斗擄到洛陽,孟獲不忘諸葛亮所囑,每年立夏日仍然帶了親兵護衛前往洛陽看望阿斗。此人粗中有細,唯恐阿斗被虧待,每次都要親自用大秤稱量阿斗體重,一再告訴晉武帝,如有絲毫差池,他是決不答應的。武帝見他如此認真,便想出一個主意,知道阿斗喜粘甜的食物,每屆立夏,便命人早早煮了豌豆糯米飯給他吃,此時新豌豆上市,又甜又香,做成糯米飯,飯香可口,阿斗至少要吃兩大碗,等孟獲到來秤人,都比去年重了幾斤。這也難怪阿斗要「樂不思蜀」了。 從此,立夏煮食豌豆糯米飯和稱人便在民間傳開,相沿成俗。
2010-10-21 感恩節吃烤火雞的由來03~以色列人用什麼烹調方式吃掉了這些鵪鶉,聖經沒有記載。但是我們一想就知道:一定是烤著吃的。因為他們當時正在沙漠,很缺水,不可能煮,也不可能蒸,而且他們也不會蒸,只有烤不需要任何炊具。他們從埃及逃出來,一定沒有帶笨重昂貴的銅鍋。那時候根本就沒有鋁和鐵。平常人用不起銅器,在中國那時候銅鍋就是鼎,那是不得了的東西。逃跑的以色列人一定不會帶著這種東西。一般人用的陶罐很容易打碎,也不能帶著上路,所以他們一定是把鵪鶉烤了。這也是最好吃的一種作法。 於是西方文化中有了這麼一個內容:禽類是上帝給人的救援和禮物。人們應該把它烤了吃。而且是在感恩節吃它們最為合適。鵪鶉比鵝小得多。而鵝也是禽類。人們總是找肥大肉多的吃。特別要說的是鵝地中海地區的特產,正如火雞是美洲的特產。所以後來人們在感恩節吃烤鵝而非烤鵪鶉。實際上在許多節日,都吃烤鵝。因為西方節日多和上帝有關。歐洲人到了美洲,發現上帝給他們的禮物禽類是火雞。所以他們就吃烤火雞來感謝上帝。(完)
[目前在第81頁] 第1頁 | 上頁 | 下頁 | 最終共2187筆(共2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