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
心情 |
日記內容 |
2010-12-03 |
 |
貓仔粥的由來02~關於貓仔粥的來歷,閩南地區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南宋末年,京城臨安(今杭州)失陷,小皇帝趙昺及左右丞相陸秀夫、陳宜中等人被元軍追殺,南逃至閩南沿海地區。一天,他們隨身帶的糧食殆盡,君臣飢腸轆轆,左右丞相輪流背著小皇帝來到漁村一個大戶人家乞食。財主見是幾個滿面塵土的乞丐,就把飯後準備喂貓的殘羹剩飯做成粥施捨給他們。君臣幾人飢不擇食,當即便風捲殘雲般地將粥一喝而盡。後來,他們南逃到廣東崖山安頓下來,一談到那段難忘的逃生經歷,便想起那頓美味的粥。可是,皇帝身邊的禦廚卻做不出這樣的粥來。後來禦廚靈機一動,駕舟返回當初皇帝乞食的漁村,學會了這種粥的製法。不久,崖山亦被元軍攻陷,君臣死的死、逃的逃,那位禦廚也潛回了老家閩南,從此也就經營起獨家風味的貓仔粥來。
幾個朝代過去了,貓仔粥在傳統技法上不斷創新,所用的原料更加高檔,刀工更加精細,味道也更加鮮美。無論是灼熱的夏天還是寒冷的冬日,這種粥都是客人 到了現煮現賣。即便是食慾不振的客人,一嘗到這樣鮮美可口的熱粥,也會胃口大開。(後續~)
|
2010-12-02 |
 |
貓仔粥的由來01~
每到夜幕降臨,在閩南街市上,三三兩兩的貓仔粥小攤上便會傳出一陣陣熱鬧的叫賣聲,而那誘人的香味也隨之在街市上飄散開來。貓仔粥並不是用貓肉煮成的粥,而是閩南地區的一種既是粥又是菜的傳統粥品。
傳說舊時閩南有位廚師,做得一手好菜。一次,他被請來為財主的兒子掌勺操辦婚筵。忙了一整天以後,他忽然想起家中正在坐月子的妻子還沒有吃飯,於是就 偷偷地盛了半碗米飯,並匆匆地抓起灶臺上的肉片、魚片、蝦仁、香菇等為妻子煮了一碗粥準備帶回去。不料這時財主走了進來,見狀後問道:「師傅做的是啥好吃 的?」廚師急中生智地答道:「這是給貓仔做的粥。」財主用狐疑的眼光看了看碗中,只見碗中的粥五顏六色,而且香氣撲鼻。財主忍不住嘗了一口:「哇,這貓仔粥太好吃了,你現在就照著給我的客人每人做一碗。」就這樣,廚師歪打正著,無意中便創製出了這道好粥品,這粥從此也就以貓仔粥的名字流傳開來。(後續~)
|
2010-12-01 |
 |
餚肉不當菜的由來03~原來,這位老人是八仙之中的張果老,他路過鎮江,聞到這股肉香,特地跳下毛驢,走進酒店來吃硝肉。後來,夫妻倆左思右想,這硝肉怎麼比原來好吃?終於悟出個道道來,醃蹄於放點硝,香味才容易入味。
從此,這夫妻倆就以做硝肉出了名。後來,覺得硝肉這名稱不太好聽,好吃的肉叫佳餚,索性叫餚肉吧。到現在,鎮江老百姓要是清早上館子,還是泡壺茶,放碟薑絲,把餚肉蘸著香醋吃,這樣,「餚肉不當菜」就一直傳到今天。
記憶裡這個「餚肉」是叫「硝肉」的,這裡既有鎮江當地語言的口音,也與做餚肉必須用硝有關,以前飯館的水牌上還就這麼寫的。「硝」就是芒硝,主要成分為含水硫酸鈉,可以入藥,性苦、寒、鹹,早就被確定為致癌物質之一,雖然沒有明令禁止用於肉食品加工,對其用量卻有著嚴格的控制。
市售或堂吃的是「水晶餚蹄」,是硝制豬蹄膀而成,這種做法最能突出硝肉的特色:整個豬蹄被幾乎透明的豬皮包裹著,外觀十分誘人。鑒於很多人對這個部位不感興趣,所以,在家裡則是用瘦肉多、皮厚實的後臀尖來做硝肉。(完)
|
2010-11-30 |
 |
餚肉不當菜的由來02~老婆便想了個辦法,用水泡泡,硝泡掉,雖說不能當菜賣,自家也好吃吃。說著,夫妻倆就動手做了起來,上鍋一煨飄出香噴噴的味道,煨了一兩個時辰,撈起來放在盤裡冷冷。這時,來了一位手牽毛驢的老人,一進店門就向道:「你家賣的什麼菜,好香呀」。
這女人說:「老人家,那是硝肉,不當菜的」。老人說:「不當菜,我就搭茶嘛」。老人堅持要吃這硝肉,男的怕這冷肉有腥味,連忙給老人加了一小碟薑絲、女的怕老人吃了冷肉要壞肚子,就放點醋,因為醋是暖性,老人把肉蘸上香醋,拈點薑絲,那曉得這肉又香又酥,又鮮又嫩,老人一下吃掉十幾塊,還喝了三十三壺茶。(後續~)
|
2010-11-29 |
 |
餚肉不當菜的由來01~
很早以前,鎮江城裡酒海街,有一對夫妻開了一家酒店。正月三十這一天忙過中飯後,趁空各辦各的事;妻子回娘家探望父母,上街買茶食,也就順便買了一小包做鞭炮用的硝。因為,她父親是做鞭炮的,叫她回娘家時順便帶回來。
先生上街買了四隻豬前蹄,準備醃鹽水蹄子,當搭酒的小菜賣。老婆先回到家,把買的茶食和硝,放在靠鹽罐子旁邊,做別的事去了。這時先生回家,天也黑了,他把買回的豬前蹄剁開來,就用五香和鹽醃了起來。
醃著醃著,鹽沒有了。他打開硝包也沒細看,當做大子鹽,往蹄上一放。過了兩天,老婆要回娘家了,找紙包包的硝,才知道老公拿去醃了豬前蹄。夫妻倆看看被硝醃的蹄子既結實又發紅,捨不得扔掉。不過蹄子被硝醃了,能不能吃,誰也沒試過。(後續~)
|
2010-11-28 |
 |
鍋巴菜的由來02~乾隆正噎得難受,見了湯,不由分說就一口悶掉。煎餅爽口,清湯順口,乾隆指著湯就問:「叫什麼名字啊?」郭八姐以為問她的名字,接著就回答:「郭八……」乾隆一聽,說:「鍋巴倒也合理,若再加個菜字,叫鍋巴菜更好。」
第二天,乾隆的侍衛來到張記煎餅鋪,開口就說:「掌櫃的,你的大福來了!」搞得張蘭莫名其妙。「你可知道昨天吃煎餅的人是誰嗎?是當今皇上乾隆爺!皇上誇你們的鍋巴菜好,看你們生活清苦,特賞銀200兩。」張蘭接過銀子又驚又喜,立即喊出內人叩頭謝恩。
從此,張蘭將這個侍衛所說的「大福來」取代「張記」,成為店舖字型大小,煎餅鋪也改成鍋巴菜鋪,藉著乾隆的賜封,鍋巴店生意十分興隆。到了光緒年間,張蘭重孫張起發又發明瞭大小鹵製法並添加了六種小料,不斷完善提高,才有了今天人們交口稱讚的中華名小吃——鍋巴菜。(完)
|
2010-11-27 |
 |
鍋巴菜的由來01~
多年以來,老張家一直延續著在天津賣煎餅的營生。到清代乾隆年間,這張記的煎餅鋪生意在市面上做得很有起色。有一回趕上乾隆皇帝微服私訪路過此地,吃慣了山珍海味的乾隆,特別想嘗嘗民間的煎餅卷大蔥。吃得舒坦,著急難免犯噎,他就想跟店家要碗熱湯,店裡本來不賣湯,可掌櫃張蘭覺得這老爺子談吐不俗挺有身份,趕忙招呼內人郭八姐著手打點。這郭八姐是吃百家飯長大的,做事俐落,見客人嘴急,就想起當年自己常吃的糊飯嘎泡菜湯,當即就把現成的煎餅撕成碎片浸入菜湯中,再放上點油鹽和香菜等作料,一大碗熱乎乎的清湯就端了上來。(後續~)
|
2010-11-26 |
 |
鎮江香醋的由來03~黑塔驚醒後,把這一切都告訴了父親。杜康來到那口大缸前,用手指蘸了一下,放入口中一嘗,香酸微甜。杜康覺得很神奇,但仔細一想,此時正是酉時,二十一日,酉時,幾個字組合起來不正是個醋字嗎,原來仙翁說的瓊漿就是醋。
鎮江的香醋之所以香,是和它的釀造工藝分不開的。香醋的釀造過程分釀酒、制醋醅、淋醋三大階段,有大小四十幾道工序,歷時兩個月。
鎮江醋還要經高溫蒸煮,密封在大缸中貯存。半年後香醋就可以吃了。而且是放的時間越長,味道越醇厚。
鎮江人對醋「情有獨鍾」,吃麵要有醋,吃湯包要有醋,吃餚肉要有醋,吃魚、蟹更離不開醋,有人說,這和鎮江多中原移民有關。當年秦始皇派來的三千人,留在了鎮江。千百年來,屢次因戰爭造成的大移民,更給鎮江留下了很多北方人的生活習慣。
在鎮江,人們的早飯多是麵食。湯包且不說,光是麵條,就有好幾種。總聽鎮江人說:要是幾天吃不上一頓麵條,心裡就不塌實。看來在鎮江,醋和仙糯分不開,也和這喜歡吃麵父親食的習慣分不開。(完)
|
2010-11-25 |
 |
鎮江香醋的由來02~被水浸泡到一定時候的「仙糯」。要放在大木桶中,才能蒸熟煮透。鎮江的醋,和中國其他地方的名醋不同,是用糯米釀製的。
鎮江原本沒有醋,可醋又是怎麼落戶在鎮江的呢?這就又引出了一段和酒有關的故事。這酒還不是一般的酒,是河南名酒--杜康酒。
相傳,杜康一家原來居住在河南。家釀的杜康酒是遠近聞名的好酒。當時中原戰亂四起,杜康便舉家南遷,來到了鎮江。一家人在城外開了間小酒坊,還是以賣酒為生。
杜康有個兒子叫黑塔,整天在酒坊裡幫著父親幹活。一天,黑塔幹完了活,提起酒罈,一口氣喝了好幾斤酒,想在酒缸邊靠一會,沒想到米酒後勁不小,一會竟睡著了。
突然,耳邊響起一聲驚雷,黑塔迷霧中看見面前站著一位白髮老翁,笑瞇瞇的指著大缸對他說:「黑塔,你釀的瓊漿,已經二十一天了,今日酉時就可以品嚐了,」說完老翁不見了。(後續~)
|
2010-11-24 |
 |
鎮江香醋的由來01~
說起天下醋,當初是一分為二,南有鎮江香醋,北有山西老陳醋,不分仲伯,各有千秋。
鎮江香醋馳名中外,歷史源遠流長。據鎮江史志記載,早在清乾隆年間,鎮江香醋就譽滿大江南北,素有「天下美酒推茅臺,世上香醋數鎮江」的美名。
鎮江香醋,在我國諸多醋品中別具一格,具有色、香、酸、醇、濃的特性。嘗一口,酸而味鮮,香而微甜,不澀,存放愈久,味道愈醇,而且不會變質。所以鎮江三怪中才會有「香醋擺不壞」之說。這是因為它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與獨特的精湛工藝。
在鎮江,製作香醋,首先一定要選用本地的優質糯米,和當地的水,味道才能純正。這種優質的糯米,當地人喜歡稱它為「仙糯」。如果你要問:為什麼叫「仙糯」呢,人們便會告訴你,這仙糯可有一段和「八仙」有關的傳說。
據說,當年八仙駕臨鎮江,見鎮江稻米,顆粒細黃不好吃,於是八仙決定合力,為鎮江人留下一種好吃的米。但鐵拐李好酒誤事,錯過了八人合力造米的時辰,所以今天的「仙糯」就缺了鐵拐李的那一角。(後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