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檔案 > =海神=的個人資料 > 日記

觀看『=海神=』的日記
[目前在第76頁] 第1頁 | 上頁 | 下頁 | 最終共2187筆(共219頁)

日期 心情 日記內容
2010-12-30 蘆洲切仔麵的由來02~相傳「切仔麵」起源於閩廣一帶,先流傳到東南亞,再引進台灣,烹調時,師傅習慣將七分熟的麵條,與韮菜或豆芽菜融入竹篩(竹勺子),在沸水中抖動幾下,傳出沏刷的悅耳聲響,另調理一些獨特的酌料,至此完成這道Q嫩爽口的小吃,「切仔麵」因而得名。 傳聞家住蘆洲的周烏豬,早在台灣光復前,於湧蓮寺大廟口擺攤叫賣切仔麵,收有門徒楊萬寶,師徒倆小本生意慘淡經營,光復後,楊萬寶靠著這項一技之長,在大廟口自立門戶,繼續設攤賣麵維生,此後,吸引北上謀生的流動人口爭相效顰,切仔麵店面如雨後春筍到處林立。 蘆洲切仔麵的湯頭是一大特色,大都採用大骨、三層肉長時間燉熬,完全不加任何味精,因此散發獨特風味,流傳地方數十年歷久不衰,尤其,號稱正宗切仔麵的店面多達數十家之多,密度則位居全省之冠,儼然成為一道最具代表性的北台灣小吃,深讓老饕口齒留香而稱頌不已。(完)
2010-12-27 蘆洲切仔麵的由來01~ 切仔麵真正的寫法是沏仔麵,是用易熟不會黏在一起的麵(油麵),快速的在高湯中"沏"過趟熟,有點想我們所謂的涮涮鍋的涮一樣,當你用台語稱呼時,應該是"沏一A麵"經過時間的口語化演變便成為了沏仔麵。 文史記載指出,早期台灣所承襲的麵食種類,可以說是集中國大陸各地之大成與菁華,風味各具特色,其中,俗稱為鹹水麵的油麵,最讓老饕百吃不厭,而風靡消費市場,華僑稱它為「福建麵」,台灣則叫它為「切仔麵」。 相傳「切仔麵」起源於閩廣一帶,先流傳到東南亞,再引進台灣,烹調時,師傅習慣將七分熟的麵條,與韮菜或豆芽菜融入竹篩(竹勺子),在沸水中抖動幾下,傳出沏刷的悅耳聲響,另調理一些獨特的酌料,至此完成這道Q嫩爽口的小吃,「切仔麵」因而得名。(後續~)
2010-12-26 擂茶的由來~ 擂字本就有研磨之意,而這樣的研磨茶品則是自古傳承下來,故與客家語是沒有關係的. 擂茶為客家人招待貴賓的一種茶點,擂即研磨之意,以陶製擂碗將茶葉.芝麻.花生.等多種原料研磨成粉,加入冷熱開水沖泡調勻後飲用.擂茶能充飢解渴,也能當保健飲料飲用. 擂茶別名[三生湯],據古書記載.相傳三國時代的張飛帶領官兵進攻武陵時,官兵將士都感染瘟疫無力作戰,當時有位草藥醫師前輩,有感於蜀君紀律嚴明,便奉獻祖傳的除疫秘方,以生茶生薑生米共同磨成糊漿後煮熟而飲用,結果是湯到病除,擂茶之名便由此相傳下來.目前在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客家人及移民,以及湖南廣東福建等地區的民眾皆有飲擂茶的習慣.在台灣地區則以新竹.桃園.臺北.花蓮.美濃....等地區的客家莊仍然保留這種美味文化.客家人的擂茶, 茶味純,香氣濃,不僅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而且還有健脾養胃,滋補長壽之功能.一般推測,擂茶之所以成為客家飲食,可能是因為擂茶的主原料『米仔』和茶葉等材料輕巧容攜易帶、且食用方便,不易長米蟲,為客家人逃難中發展出的特殊飲食。
2010-12-24 普洱茶的資料04~  普洱茶屬於越放陳舊越好的茶類,因此現今有人以標榜普洱的年限為榮,追求年限長久的普洱茶,普洱茶這就涉及到如何辨別普洱茶陳期,以下的方法僅供普洱茶愛好者參考:   1、1950年之前:這個時期稱為「古董茶」如百年宋聘號,同興貢餅,同慶號, 同昌老號,宋聘敬號。通常都有一張糯米紙,印上名稱,就是「內飛」。   2、1950年∼1968年:所謂「印級茶品」,也就是包裝紙上,「茶」字以不同顏色標示,紅印為第一批,綠印為第二批,黃印為第三批。   3、1968年之後:此時茶餅包裝不再印上「中國茶葉公司」字號,改由各茶廠自行生產,統稱「雲南七子餅」,如:雪印青餅,73青餅,大口中小綠印,小黃印等……   另外,品茗、辨識普洱茶時需注意「四大要訣」及 「六不政策」,本要素為眾多專業人士經驗之談,僅供普洱茶愛好者參考: 品普洱茶四大要決是:  一、 清:聞其味;味道要清 ,不能有黴味。  二、 純:辨其色;茶色如棗,不能黑如漆。  三、 正:存其位;存放幹倉,不可位潮濕。  四、 氣:品其湯;回味溫和,不可味雜陳。(完)
2010-12-22 普洱茶的資料03~光緒二十三年(西元 1897 年)以後,法國、英國先後在思茅設立海關,增加了普洱茶的出口遠銷,普洱茶馬古道隨興旺,現今還有思茅卡房高酒房茶馬古道, 1.5 米寬,斷續數公里:有思茅三塚村外茶馬古道、那柯裡茶馬古道,斷續 30 公里;普洱茶庵塘茶馬古道,殘存 12.5 公里,石上馬蹄印,記錄下了當年運茶馬幫的歷史。 普洱茶未來是否有更好之發展性 !   普洱茶發源地在雲南 , 然而將普洱茶以藏放轉陳舊方式來品飲是廣東省一帶的傳統 , 尤其是香港 , 舊普洱茶不但作為港人的日常飲料 , 同時大量出口到東南亞、歐洲及美洲各地,所以香港一地可以說是陳舊普洱茶的推廣地。從前幾年開始,報章媒體不斷報導普洱茶的保健功效,減肥、抗癌、消血脂、排尿酸、降膽固醇等,並且也得到了醫學研究的證明。 (後續~)
2010-12-21 普洱茶的資料02~ 稀有種。野茶樹(包括栽培型野茶樹)又名普洱茶,在雲南南部和海南均有分佈。其中雲南有樹齡達800多年的「茶樹王」,為目前較大的植株,當地雖已採取措施進行保護,但植株仍在受到人為干擾,如不加強管護,將有被摧殘致死的危險。海南隨著人口的增加,天然林急劇縮減,同時每年「清明節」前後上山采野茶葉的人眾多,野茶樹也日益減少。 普洱茶歷史:普洱茶以其集散地與原產地的普洱縣命名 , 唐朝時普洱名為步日 , 屬銀生節度(今思茅和西雙版納一帶) , 銀生茶是為普洱茶的前身 , 元朝時稱之為普茶 , 明萬曆年才定名為普洱茶 , 極盛時期是在清朝 , 《普洱府志》記載:「普洱所屬六大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十餘萬人」,可知當時盛況。思茅與西雙版納一帶為其主要原料生產地,普洱與思茅成為加工和集散中心,明朝時期以普洱為中心向外輻射六條茶馬古道,將普洱茶行銷至中國本土、西藏、越南、緬甸、泰國等地,並轉運到港澳、東南亞,甚至歐洲。 (後續~)
2010-12-20 普洱茶的資料01~ 簡介:拉丁名 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 (Mast.) Kitamura 中文名 普洱茶(野茶樹) 拉丁科名 Theaceae 中文科名 山茶科 普洱茶是歷史以來形成的雲南特有的地方名茶。是以雲南原產地的大葉種曬青茶及其再加工而成兩個系列:直接再加工為成品的生普和經過人工速成發酵後再加工而成的熟普,型制上又分散茶和緊壓茶兩類;成品後都還持續進行著自然陳化過程,具有越陳越香的獨特品質。普洱茶是用優良品種雲南大葉種的鮮葉製成,也叫作普洱散茶。其外形條索粗壯肥大,色澤烏潤或褐紅,俗稱象豬肝色。滋味醇厚回甘,具有獨特的陳香味兒,有「美容茶」之聲譽。 普洱茶產地:主要產雲南猛海、猛臘、思茅、耿馬、滄源、雙江、臨滄、元江、景東、大理、屏邊,河口、馬關、麻栗坡、文山、西疇、廣南,西雙版納、其欠是貴州盤縣、榕江,廣西扶綏、昭平,南靖,廣東乳源、連山、茂名及海南昌江、樂東、保亭、陵水等地。生於海拔1 200-1 400米亞熱帶、熱帶山地森林中。越南北部、泰國、緬甸、印度也有分佈。 (後續~
2010-12-19 鐵觀音的由來02~ 鐵觀音是茶名同時也是茶樹品種名,屬青茶類,在茶葉分類上屬部份發酵茶。所謂鐵觀音茶就是以鐵觀音品種茶樹製成的烏龍茶。 在台灣的鐵觀音多集中在臺北市木柵區指南國小到貓空一帶,木柵所產的鐵觀音韻味純厚,具有獨特的甘醇,以及帶一點弱果酸及桂花香。其中,以一心二葉採摘的上等鐵觀音,茶味深具喉性及收斂性,品嘗後回味深沉,韻味久留喉間,芬芳不散。(完)
2010-12-17 鐵觀音的由來01~ 相傳在清朝乾隆年間時,安溪松林頭茶農魏蔭信佛,每晨必奉清茶一杯於觀音大士像前,十分虔誠。有一天上山砍柴路過觀音廟,在山岩石隙間發現一棵茶樹,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亮,極為奇異,於是便移回家栽培,取其芽葉試製成茶,其成茶沈重似鐵,香味極佳,疑為觀音所賜,故取名“鐵觀音”。 另一種說法是清乾隆元年(西元1736年)春,堯陽鄉書生王士讓與諸書生會文於南山之麓時,突然偶見層石荒園間有一株茶樹,異於他樹,於是將其移植于南軒之圃栽培,摘製成品,氣味芳香超凡,泡飲之後,令人心曠神怡。在乾隆6年(西元1841年),王士讓赴京師,拜謁方望溪侍郎,攜此茶品以贈,方侍郎轉進內廷進奉皇帝,乾隆見其葉緊結,條索實,沈重如鐵,外形如同觀音手合掌那樣,此茶又發現於南山觀音巖下,故賜名為「南巖鐵觀音」。(後續~)
2010-12-16 凍頂茶的由來: 據傳凍頂茶是鹿谷鄉初鄉村林鳳池先生於道光21年﹝西元1855年﹞,前往福建省應試,得中舉人,衣錦返鄉之時,順道自武夷山攜回青心烏龍茶苗36株,其中12株由凍頂山的林三顯先生栽植成功,繁殖成園,是凍頂茶的開端。 另有一說法是最早為鹿谷蘇姓家族在凍頂山上開墾種植。 凍頂茶的產地在台灣省南投縣鹿谷鄉凍頂山麓一帶,海拔600∼1200公尺的山坡地,由於氣候涼爽,雨量充足,土壤肥沃,且日 照 溫和,晝夜常有雲霧籠罩,是生產優良茶的最佳環境,因此本鄉生產的【凍頂茶】清香甘醇具有獨特的風味,在全省產業茶區中以「凍頂茶」最負盛名,並聞名海內外。
[目前在第76頁] 第1頁 | 上頁 | 下頁 | 最終共2187筆(共2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