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檔案 > =海神=的個人資料 > 日記

觀看『=海神=』的日記
[目前在第72頁] 第1頁 | 上頁 | 下頁 | 最終共2187筆(共219頁)

日期 心情 日記內容
2011-03-02 四神湯傳奇02~ 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時,隨伺在旁的四位愛臣、由於日夜操勞,加上舟車奔波、水土不服,因此相繼病倒。面對此種情況連禦醫也是束手無策。於是乾隆皇帝命當地知府張榜求醫,不久,有一僧人前來揭榜,在把過脈之後開出「蓮子、芡實、淮山、茯苓等量燉豬肚」的藥方後,宣告「四臣,事成!」。四位大臣服下這藥方之後,果然立即痊癒。此後,每有官員南巡,皆以此方燉煮食物養身,久而久之,此方便以『四臣湯』為名在民間廣為流傳。當這藥方傳到台灣之後,由於不清楚『四臣湯』的由來,並且『臣』和『神』的台語發音相同,因此以訛傳訛而成為『四神湯』。然而從藥性來看,這『四神湯』確有健脾養胃,滋補強身的『神』效。因此被稱為『四神湯』也當之無愧。(後續~)
2011-03-01 四神湯傳奇01~ 據傳,明朝永樂二年,朱元璋第二十三子朱檉被明成祖朱棣封到南陽為唐定王,他在職時,常常窮奢極欲,橫徵暴斂,巧取豪奪,建造了豪華的王府和王府花園,僅王府宮殿就有800多間。由於南陽百姓滿足不了他的搜刮,朱檉就強令百姓把一日三餐改為一日兩餐,節約一頓飯的口糧全部上交王府。有位老石匠在王府的後花園修壘假山由於終日勞累,飢餓難忍,夜晚回家後就挖些野菜熬湯充飢。不料被在王府山上賞玩夜色的朱檉發現了炊煙,即命人把石匠抓來審問,問他為何大膽違反禁令。石匠辯解說沒有做飯,只是煮一點野菜湯。朱檉派人去揭鍋查驗,果然是野菜湯,石匠才倖免一死。以後老石匠每晚回家,都煮點野菜湯喝。人們都紛紛學著石匠把晚飯做成湯,後來就一直流傳下來了,一直到現在。(後續~)
2011-02-28 霸王別雞傳說~ 霸王別雞是流傳在江蘇、安徽地區的一道名菜。因為楚霸王項羽是江蘇人,而死在安徽。人們把一道菜以此為名也是對霸王和虞姬的紀念吧。這道菜俗稱「王八燉雞」,用甲魚1只,小母雞1只,清雞湯,薑,蔥,八角,桂皮,黑胡椒,黃酒,熟豬油若干,把雞、甲魚同時投入鍋內,加入佐料燒開後,移至小火上,燉燜2小時左右至酥爛後取出,裝入盤中即成。但是「霸王別雞」中的鱉要雄的,雞要雌的,以對應霸王與虞姬的性別。
2011-02-27 小吃的由來02~ 在竹籬巴日漸消失的今天,那些色香味伴隨著深厚的人文風采,與離鄉背井時的濃郁鄉愁,讓人垂涎的榮民美味,如今,有的也許仍舊是個路邊小吃,不講究什麼門面裝潢;有的也許已成為高級飯店的桌上名餚,更有的則已自創名號、響喻四海,不論是精緻或是粗簡,對於昔日卸下軍戎,拾起鍋鏟的榮民們共有的堅持--道地家鄉味。(完)
2011-02-26 小吃的由來01~ 當年,國民政府自大陸播遷來台,帶來的不光是大批軍民百姓的新移民,更將大陸各省飲食文化一併帶進了台灣,正如早年的本省先祖從唐山過台灣時也同時帶來了肉羹、鼎邊趖等小吃一樣,使得台灣島雖小,卻擁有來自大江南北的各地美食。北方麵點、南方米食、四川辣味、廣東燒臘…..,融合著原本既有的各式台灣小吃、客家美食,台灣新故鄉,也因而名符其實地成為舉世皆知的美食天堂。 在不分本省、外省人都窮的那個年代裡,大家怎麼便宜就怎麼吃,一般而言,這些以榮民軍眷落腳的眷村,便是榮民美食源起薈萃的大本營,在小孩兒口中的“王伯伯”或是“李大嬸”,只待麵粉一上手,就能變化出各式各樣即經濟又美味的主副食品。而榮民美食到底有多少﹖只怕是嗜口的老饕也數不清,就拿早點為例,那來自大陸北方的燒餅、油條、包子、饅頭,與來自江南的豆漿、米漿、小米粥,讓原屬家鄉尋常的早點,此時竟成為我們贊不絕口的美味早餐。牛肉麵、炸麻花、槓子頭、麵茶粉、爆米香、豬油拌飯、烤紅薯、過水涼麵、蔥油餅、麵疙瘩……,無一不是我們記憶中,流連忘返的日常美味。(後續~)
2011-02-25 鳳梨酥的由來03~師傅們嚐試將鳳梨醬融合了其他食材等,卻始終找不出一個令大家滿意的口感.多次實驗下,終於找出了最佳搭配物∼「冬瓜」,含水量高達90%的冬瓜,組織纖維細密,煮熟脫水後,加入鳳梨,糖,麥芽等經長時間慢火熬煉,以鳳梨冬瓜醬製作出來的鳳梨酥口感最好,纖維細緻,不黏牙,甜而不膩,黃澄澄透著鳳梨的香味,大大的改善了以往的缺點。冬瓜性涼、清熱解毒、常吃可促進人體新陳代謝,鳳梨則生津解渴、助分解消化,兩者皆對身體有所益處,是絕佳的好搭配!餅皮的部分也經過幾次改良,以天然奶油取代豬油,讓整個外皮更酥鬆,吃起來更爽口更能呈現鳳梨冬瓜醬的香甜,創造出現在大家所熟知的獨特風味。鳳梨酥從此成為全台灣最有受歡迎的糕點之一。 身為首都的台北市成為全台最多觀光客進出之地、也自然而然的讓鳳梨酥禮盒成為觀光客及出國探親人士最愛攜帶的伴手禮品、有鑑於此、台北市政府聯手台北市糕餅商業同業公會共同將鳳梨酥,推廣為台北伴手禮,並順應全球化趨勢,以台北國際城市的優勢,將鳳梨酥推往國際市場! (完)
2011-02-24 鳳梨酥的由來02~1970年代,台灣還處於農業時代,當時經濟發展皆以農產品及加工外銷為支柱,特別是鳳梨,在當時外銷市場排名全世界第二。 當時,鳳梨生產十分充足,許多鳳梨皆被加工鳳梨罐頭外銷國外,一度成為鳳梨罐頭外銷大國!除此之外,國內許多各產業也嘗試運用盛產的鳳梨,製成果醬、或蜜餞食品,烘焙業者更試圖運用鳳梨,做成中式糕點。 一開始業者們將鳳梨作成果醬,外面包上餅皮,做成鳳梨餅。但由於鳳梨本身纖維較粗,酸度太高,口感吃起來比較粗糙,太酸,纖維又容易塞牙縫,雖然有用豬油做成的餅皮來潤飾,整體口感依舊不甚理想。(後續~)
2011-02-23 鳳梨酥的由來01~ 源溯到日治昭和三年(1928年),一福堂創辦人陳周財老師傅,選定緊臨人潮聚集的大墩梅枝町(今竹廣市場中正路上),開創以糕餅專賣的「一福堂菓子舖」,小小店面內不時飄散著四溢的作餅香味,特別是「手工鳳梨酥」的出爐,總是吸引無數過路的生意客與日本大人上門捧場。 一福堂「手工鳳梨酥」,乃日據時期最出名的中部糕點,創辦人陳老師傅採用了當時台灣霧峰盛產「旺來」為材料,經反覆的摸索改良,才將土產水果“甘甜呀甘甜”的滋味,巧妙融入其內,橙黃色澤與質樸的在地口味,深深打動眾人的心,很快即成為日據時期一福堂的知名代表作。 台灣道地料鹹甜引口饞【鳳梨鳳黃酥】 在日據時期即以「鳳梨酥」聞名全臺,也是大家初識一福堂的第一堂課。 堪稱老店百年上選之作的「鳳梨酥」,選用霧峰盛產「旺來」為材料,融入台灣最具特色的質樸在地口味,甘甜的美妙滋味與“旺來旺來”的招財招福諧音,成為老店中最受市場喜愛的古早風味之一。。(後續~)
2011-02-22 太陽餅的由來與產地04~ 在台中,最著名的老店是: 太陽堂餅店:太陽堂第一代創辦人是林紹崧先生(1906-1977)與林何秀眉女士(1906-2004)夫婦。目前傳到第二代林義博先生(1944-)所掌管。是餅名的起源,也是打響「太陽餅」這個名號的源頭,創立時是由魏清海擔任製餅師父。其店內有顏水龍的著名作品「向日葵」。此為真正的老店。位於台中市自由路23號 ,前文所述之顏水龍教授之向日葵馬賽克作品即於門口。根據陳凱劭先生的考證,該店的裝潢與包裝設計均為顏水龍教授包辦,甚至就太陽餅之口味,顏水龍教授也曾經給予建議。 另外還有下列幾間: 阿明師老店:魏清海的義子林祺海和三子魏建三開創的店,標榜的是「發明者」的傳承。 魏清海太陽餅老店:魏清海先生的孫子,魏建三之子魏鬱奇開的店,標榜的是「發明者」的直系傳承。 太陽堂老店:比太陽堂餅店晚一年開業,由雷家三兄所打造的太陽堂並是第一個去註冊商標的,但跟真正太陽堂或創造者並無直接關聯。 元明商店:魏清海最早曾服務的店家經財團向後代收購後重開的新店,標榜的是最早開始販賣這種「酥餅」店家的傳承。(完)
2011-02-21 太陽餅的由來與產地03~ 命名由來: 原型是台灣人在喝茶時搭配吃的小點心,經過多次改良後成為現今的太陽餅。最早的原型是100多年前在台中縣社口一帶林家崑派的麥芽餅,因為就是用麥芽為原料。後來由崑派一位糕餅師父魏清海加以變化,而成為現在的太陽餅。原本並沒有專屬名稱,後來因在「太陽堂」打出名氣,才經太陽堂創辦人林紹崧先生命名為太陽餅。其後因縱貫鐵路完成,經由火車販售而將名氣推廣至全國。但也有一種說法是因為形似日本國旗才被如此稱呼。 太陽餅這個名稱並未被申請註冊專利和商標,以致後來同業的店家皆可使用此名。(後續~)
[目前在第72頁] 第1頁 | 上頁 | 下頁 | 最終共2187筆(共2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