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
心情 |
日記內容 |
2011-03-29 |
 |
水滸肉的來歷03~
從此,梁山眾弟兄劫富濟貧,無論是慶功的大宴,還是歡聚的小飲,總少不了這道菜。後人為了紀念宋江和梁山的英雄們,將「家鄉肉」也改名為「水滸肉」。做法也作了一些改進。現在的「水滸肉」是將裡脊肉切成長片,刀面拍松後用佐料醃漬半小時,然後拍粉掛蛋清糊,再沾澱粉入沸水鍋中汆熟,取出扣入碗中,上籠蒸約半小時。出籠後扣入盤中,掛辣椒香油芡汁即成。其特點是肉片滑嫩爽口,薑、蔥、蒜香味濃鬱,鹹、鮮、辣、酸、甜諸味融為一體,別有風味。(完)
|
2011-03-28 |
 |
水滸肉的來歷02~
李逵聽著毫無興趣,連聲嘟噥道:「管它怎地做法,大哥歡喜,再弄它個十盤八盤,吃個飽就是。喝酒!喝酒!」從此,宋江愛上潯陽樓這道名菜了。
後來,宋江潯陽樓上題反詩,連累了戴宗,又被奸臣蔡京的第九個兒子蔡得章知府判處死刑。開斬的這天,李逵與梁山英雄好漢一道大鬧江州,劫了法場,救出了宋江、戴宗,一起上了梁山。次日,晁蓋、吳用等首領在聚義廳大擺酒宴,一來慶祝眾弟兄上山結義,二來為宋江、戴宗洗塵壓驚,特地吩咐廚房專門做這道宋江等人愛吃的潯陽名菜「家鄉肉」,為酒宴助興。
命令一下,可把廚房師傅們急壞了。按照「家鄉肉」的做法需用油炸,而梁山兵多將廣,人口眾多,食油一時哪裡供應得上?李逵聞聽,大聲嚷道「管它油炸水煮,只要好吃就行!」廚師一聽,受到啟發,便將瘦肉切片,浸汁上漿,放在滾開水裡汆一下,撈起攔上佐料。誰知,這樣一改不但色香味保持了原有「家鄉肉」的風味特色,而且口味比原來更加鮮嫩可口。上得桌來品嚐,眾人搶吃一空,讚不絕口。(後續~)
|
2011-03-27 |
 |
水滸肉的來歷01~
「水滸肉」原名「家鄉肉」,關於「水滸肉」的來歷,這裡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哩!傳說,宋代宋江殺死閻婆惜,被發配到了江州,戴宗、張順、李逵等好漢仰慕他的英名,打通了衙門的關節,才使得宋江免受苦刑,宋江心中十分感激。英雄們相見恨晚,情投意合,今日你請,明日我邀,日日相聚,臨江觀景,飲酒敘舊,好不痛快。
江州城(今九江市)內有一著名酒樓潯陽樓,此樓背倚延支山,面臨長江,一半在岸上,一半在江上。這一天,大家歡聚潯陽酒樓,店小二上了一道菜,只覺香氣撲鼻,眾人低頭一看,紅潤色鮮,晶瑩透亮,宋江夾起一嘗,覺得美味可口,甜辣適中,連呼「好菜!好菜!」「我道怎的菜,也值得大哥如此稱讚。管它是好是歹,弟兄們難得一聚,來它個猛吃猛喝,一醉方休!」李逵大聲地叫道。「愚兄雖不及諸位弟兄走南闖北,見多識廣,但也到了一些地方,像這樣烹調得法,色香味美的菜,還是頭一次,不知那位兄弟知道此菜何名?如何製法否?」見宋江動問,張順拱手答道:「小弟稍知一二。此菜喚家鄉肉,是飲酒的佳餚名菜。做法極易,取瘦肉浸汁上漿,放入油鍋稍炸,切片上碟,撒上蔥段薑末,蒜泥花椒,然後拌入適當的醬酒、麻油即成。」(後續~)
|
2011-03-26 |
 |
伏羲與烤肉的傳說02~
伏羲採了一些野麻,曬乾了搓成繩子,然後用細些的繩子編織成漁網,用粗繩編成捉鳥的網。人類能夠捕魚捉鳥,比只吃樹上結的野果要好多了,冬天不會因為採不到果實挨餓。但是這些生魚生鳥吃起來味道並不太好,尤其成問題的是,有的弄不好,吃還要鬧肚子生病。伏羲為們的苦痛感到憂慮,就到雷神那裡去取來火種。那時大地上還沒有火,只有雷神掌管著天火,在雷神發怒的時候,偶爾打到地上。現在伏羲取來了天火,便教人們用火把捉來的鳥兒、魚兒烤熟了吃。
自此,人們吃著香噴噴的烤肉,不再鬧肚子,身體也更健壯了。為了紀念伏羲,人們把他稱「庖犧」,即「第一個用火烤熟獸肉的人」。伏羲還定嫁娶之冖和琴琴之樂,畫八卦以代結繩。現在的淮陽縣有太昊伏羲陵墓,甘肅天水市有伏羲廟。(完)
|
2011-03-25 |
 |
伏羲與烤肉的傳說01~
伏羲為人類做了許多好事,他看到了人們整天靠採集樹上又酸又苦的野果度日,個個顯得面黃肌瘦,感到很同情。那河裡、湖泊裡有的是魚,但是人們不會捕捉,只能手提一根大棒在水邊等著:看著魚遊過來了就打一棒子,靠這種辦法一天能捕捉到幾條魚呢!
有一天,伏羲躺在大樹下冥思苦索著捕魚的辦法,這時大樹上正好一個大蜘蛛在樹枝之間吐絲結網。蜘蛛把網結好了,就伏在中間等候著,不大一會兒,幾個甲蟲飛過來,撞在網上被捉住了;又過了一會兒,一隻蜻蜓飛過來,也被蜘蛛網纏住,跑不掉了。伏羲看到這裡,立刻受到啟發,蜘蛛用小網能捉蟲子,人類就能做網捕捉鳥兒,這種網撒到水裡也一定能捉住魚的。(後續~)
|
2011-03-24 |
 |
虱目魚的由來~
煞?什麼魚?「什麼魚」跟虱目魚扯得上關係嗎?嘿嘿,聽不懂吧∼沒錯啦,「煞?什麼魚?」這就是傳說中虱目魚名稱的由來之一,相傳,這是當年鄭成功,從鹿耳門登陸台灣時,受到漁民們的歡迎,而漁民們便獻上當時公認,最營養最好吃的魚種給鄭成功,鄭成功當時順口問了一句:「什麼魚?」可能是因為鄭成功的口音太重了,漁民們聽成了「虱目魚」,同時誤以為國姓爺為這魚賜名為「虱目魚」,於是便將此魚定名,而流傳沿用至今。虱目魚,又稱海草魚、安平魚、國姓魚,一般體長在五十公分以下,但最高紀錄也有達到一百八十公分長的;主要產地是分布在印度、太平洋的熱帶及亞熱帶海域。台灣虱目魚養殖主要在雲林縣以南的淡、鹹水魚塭中,以台南、高雄和屏東較多,其中台南更被稱為虱目魚的故鄉,而盛產期則是在五月到十一月。
|
2011-03-23 |
 |
龍眼的傳說03~
錢員外為他遍訪名醫,有人就對錢員外說:「龍眼能治虛弱,增強體力,若貴公子要強身健體,非吃龍眼不可呢。」說道「因為當年哪吒打死了東海龍王的三太子,還挖了龍眼。這時,恰好有位叫海子窮人家的孩子因缺乏營養,常常患病。哪吒便立即把龍眼給海子吃,他吃了之後,不僅身體強壯起來,不再患病,而且還生了十三個孩子,自己也活到一百三十多歲。海子死後,他的墳上長出一棵龍眼樹,東海邊上的百姓便紛紛前去摘取龍眼食用。此後家家戶戶都種龍眼樹,食龍眼肉,因而個個都身強體健,不患疾病。」
錢員外聽完這段故事非常高興,立即命人去東海邊採摘了大量的龍眼,連續一個月天天給兒子吃,並把吃不完的龍眼取肉曬乾,時時讓兒子進食,他又把龍眼核大量種植屋子的四周。兒子由於經常吃龍眼,於是身體漸漸地變得強壯起來。(完)
|
2011-03-22 |
 |
龍眼的傳說02~
九年過去了,桂圓練就一身的力氣,單手能提三百斤,舞起劍來虎虎生風。這年冬天,桂圓提著寶劍回到故鄉海邊守著,等了一天又一天,惡龍終於出現了。
他隻身與惡龍搏鬥,用鋼刀先刺出惡龍的左眼,在惡龍反撲時,又挖出其右眼,惡龍因流血過多而死,桂圓也因傷勢過重去世。鄉親們將龍眼和桂圓埋在一起,第二年便長出兩棵大樹,樹上結果,果核圓亮,極似龍眼。於是,稱樹為「龍眼樹」,稱果為「龍眼」,又名「桂圓」。
【龍眼的傳說之二】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姓錢的員外,帶領當地百姓修壩築堤來種田養魚,不出幾年當地就變成了一個魚米之鄉。
但錢官員結婚三年仍然膝下無子,常為此唏噓不已。當地百姓為錢員外想辦法,終於他在五十三歲時得了個兒子。可不幸的是,由於先天不足加上後天嬌生慣養的緣故,錢員外的兒子長得又瘦又小,弱不禁風,在孩子十歲的時候看上去仍像個四五歲的小孩。(後續~)
|
2011-03-21 |
 |
龍眼的傳說01~
夏天是龍眼、荔枝的黃金季節,論滋補力,兩者不相伯仲。但是龍眼曬乾後,養血安神之效大增,對於心血不足型失眠,有很大的食療效益,遠勝於荔枝只能壯陽火。
【龍眼的傳說之一】
很久以前,在福建省的海邊,有一條惡龍,每年冬天都會出來搗亂,每次它一出來就會興起大風大浪,洶湧的海水常會摧田毀屋,淹死無數的老百姓,無論怎麼祭拜它都沒有效果。有一次,惡龍又來作亂,數十個村莊的土地和人畜,全被海水淹沒了!
只有一名叫桂圓的九歲男孩,正好到外地的舅舅家作客,才逃過這一劫。桂圓的父母親都死了,他心裡非常悲痛,發誓將來一定要殺死惡龍為親人報仇。桂圓住在舅舅家,幫著放牛撿柴,一有空閒就鍛煉身體,他知道沒有力氣就殺不掉惡龍。(後續~)
|
2011-03-20 |
 |
貓鼠麵的由來~
起源:貓鼠麵創始人第一代陳帳先生與陳木榮先生兩位於民國10年設攤於竹廣市內,經營至今已有八十年歷史!
由於第一代經營者的生肖均屬老鼠,而且陳木榮身形瘦小、動作敏捷、待客親切,熟客常暱稱之為老鼠仔。加上垂愛該店烹調手藝之客,常說讓我們到老鼠仔那兒吃麵去,通常閩南語說「老鼠」與「貓鼠」同音,故其兩位經營者協調將店取名為貓鼠麵,讓老饕易於稱呼其名,目前已被列入彰化市徽中的-彰化三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