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
心情 |
日記內容 |
2008-04-07 |
 |
209. 【人心與佛性】心與性是一樣的,於佛稱為「性」,於人叫做「心」。譬如一杯白開水叫「水」,加上茶葉就叫「茶」,加上咖啡則叫「咖啡」。其實同樣是一杯水,但咖啡與茶都是水「以外的東西」。
210. 【化解煩惱】學佛,就是要善加化解煩惱,以及善解別人的不悅與刻意傷害。
211. 【何謂功德無量?】佛教徒常說「功德無量」,是指對該做的事從不計較,無限量地做、及時地做,而且不求回報,此即真正無量的大福報,亦即所謂的「力德無量」。
212. 【時間累積功德】學佛一定要從最基本、自己做得到的功夫做起,不要錯過時機。功德是由時間累積而成,「路」愈早走愈早到達,「德」愈早修愈早完成。
213. 【注重實行】學佛所注重的不只是理論、學問,還要能身體力行。
214. 【不能逃避責任】逃避責任,尋求一生的清閒,就無法延續自己的慧命。
215. 【選擇要正確】心一定要專,選擇必定要正確;若朝三暮四,時時從頭開始,將永遠停留在原地而跨不出一步。
|
2008-04-06 |
 |
203. 【端正見解】端正自我的見解,需用正確的理智、思想透視人生無常的道理。不管是貧、是富,也不管人間物質的貴賤增減都沒有得失心,皆能安然自在,這就是「學佛的正見」。
204. 【用佛心看人】學佛的修養,是要每個人保持平等心,看見任何人都能起歡喜心。用佛心看人,人人都是佛。
205. 【天天潔淨心地】過年前,人人會將屋子內外整理、粉刷得煥然一新。做人也要時時刻刻把壞的淘汱掉,讓心地天天清新潔淨。而學佛的人,更要心如過年一樣,日日除舊布新。
206. 【受法】聽法後,能在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謂之「受法」。
207. 【愛心是福種】佛教談因果福報,但並非有錢才能造福;若能時體念佛心、觀照自己,並以一分親切愛心去關懷別人,這分愛心便是造福的種子。
208. 【啟發自我】人若能啟發自我的本性與天職,自然做任何事都會覺得輕鬆而無怨言。
|
2008-04-05 |
 |
198. 【身外之物如火】身外之物如「火」天寒地凍時,近火雖可取暖,但太靠近卻很危險;若看不開、放不下,猶如手拿燒紅熱鐵,必然被燙傷。世間名利又好比白雪,看起來很美,喝起來也很清涼,但握久了手也會凍傷。眾生顛倒,明知財物、名利傷人身心,卻仍甘於被傷害。
199. 【培養慈悲】學佛,最重要的是培養慈悲心。若失去了慈悲心,就是失去佛教的精神。
200. 【反省過失】常能反省自己而無過失,即得解脫自在。
201. 【拜佛要學佛】信佛而不學佛,就是迷信;拜佛而不學佛,就是愚行。
202. 【做好人間事】學佛的人,應正視「生」與「死」。把握做人的機會做好人間事,則家庭和樂,社會安寧。人和地吉,就能免除天災人禍,達到消災延壽、福祿綿長的境界。
|
2008-03-29 |
 |
194. 【財欲是禍水】世間人為了財物,造作無量罪業,所以有句話說:「財欲是禍水。」學佛應認清:世間財物只是給予人們資生而非典藏,要能提起慈悲心、歡喜心、勇猛心而行善嘉捨布施。
195. 【理財四分法】佛陀曾教我們理財四分法:一、四分之一奉養父母,二、四分之一教育子女,三、四分之一用於家庭,四、四分之一投入社會公益事業。
196. 【坦誠相待】多數人為了追求名利,往往對人都不坦誠,諂曲逢迎、處處巴結;人若不能坦誠相待,是件多麼痛苦的事啊!想去除這些痛苦,就必須把得失心轉為誠實心,坦然地取諸社會並用諸社會--從社會取得有意義的錢財,為社會做有意義的事;如此,光明磊落而坦坦蕩蕩,不是更快樂而自在嗎?
197. 【布施就是修福】布施就是修福。錢財,若捨不得用而存在金庫做守財奴,就與窮人沒有兩樣;但是如果用得不當也會有害身心,甚至禍國殃民。若能用在有意義的地方,則是修福積德的大好機會。
|
2008-03-28 |
 |
191. 【戒、定、慧三學】戒是不起心動念,守住本分,戒掉一切名聞利養的貪念;「定」是遇到任何困境,都能守持志節、臨危不亂;「慧」是能運心轉境,於平靜中突破重重困難。
192. 【四重德行】修行者為完成「德行」,日常生活不可離「四重」,即「言重、行重、貌重、厚重」。
「言重」即所說的每一句話,都能鼓勵人心向上,並解開眾生的心結;所以「言重」則「有法」。
「行重」即行儀莊重,舉止有節;是故「行重」則「有德」。
「貌重」即待人接物能剛柔並濟,令人歡喜親近又不致輕浮,亦即孔子所說:「溫而厲,威而不孟」,涵有「溫、良、恭、儉、讓」之威德;故言「貌重」則「溫威並重」。
「厚重」即心寬意厚,善解人意,常懷歡喜心,樂於利益人群;所以「厚重」則「人人皆歡喜」。
193. 【善用錢財】錢會害人,但是錢也會救人。我們要好好利用錢去救人,不要被錢所利用。有錢有勢的人,若不知節制欲望則煩惱無量;若不將名利看淡,精神生活必然空虛無所依止且苦患無量。
|
2008-03-27 |
 |
186. 【修學三要】修學者三要:一、要有赤子之心--直心是道場。二、要有駱駝的耐力--工作時,要有駱駝般的耐勞和耐力。三、要有獅子的勇猛--努力精進如獅子的威猛。
187. 【同參】同參,是同修間彼此相互切磋、去除習氣,唯存清淨佛心的意思。
188. 【同道】同道,是指同修間若有錯誤的行為,可彼此更正、相互惕厲之意。
189. 【聖人無夢】古人說:「聖人無夢」,是形容聖人並不把夢當一回事,精神不執著於夢境,不理會夢中事,每天睡醒之後就面對現實的生活。
190.【修行修心】修行人的心境,要如「鳥過白雲,魚躍水面」般--空中無跡,水面無痕;不為消逝事物而煩惱,心境安然而自在。
|
2008-03-26 |
 |
181. 【啟發自我覺性】修行,得靠自己精進地啟發自我靈明的覺性,不能期待不勞而獲的成果。
182. 【以眾人為重】學佛要注重道與理,關心人及事。能以眾人為重,不計個人得失,在日常人事中自我磨練,以毅力、勇氣突破障礙,才是真正學佛的精神。
183. 【苦修】苦修,是清心少欲、磨練吃苦的心志。
184. 【放棄憂愁惶恐】人一旦生活在憂愁惶恐中,就很容易喪失自信心而陷入怯懦與逃避的深淵。
185. 【不談神通怪力】除了對人與事必須信實外,講經說法也要合情合理,不可談神通怪力、聳重人心的言論;如此,才能提高正信的智識水準,引導眾走善道。
|
2008-03-25 |
 |
176. 【不要小心眼】為人處事要小心、細心,但不要「小心眼」。
177. 【步入解脫門】平常要多調伏自己的心念,培養正確的人生觀。若能降伏「憂煩」的魔軍,看淡世間的利欲,得時不貪著,失時無掛礙,這才是步入解脫門。
178. 【時時尊重他人】若想在世間成就事業,一定要先成就自己的品德;要成就品德,必須先從「隨時隨地尊重他人」的基礎做起。
179. 【練心】人生在世,常會接觸複雜的人事;所謂「修行」,就是要藉複雜的「人與事」來練心。
180. 【不散播是非】無意間的散播是非,雖然沒有傷害別人的身體,但是卻毀壞別人的名譽與形象,這種罪過比傷害別人的身體還嚴重。
|
2008-03-24 |
 |
171. 【不傷害別人】人往往為了愛自己而損害別人,所以佛陀教導我們:修養的第一個條件,就是不去傷害別人。
172. 【彼此感恩、行善】社會是群體的,只有一個人好或只有一個人向善還不夠;希望擁有一個好家庭、好社會,就必須人人行善、彼此感恩。
173. 【個人是社會的起源】社會形態源自於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源自於個人的修養。若能先培養好個人修養,進而料理好家庭,社會秩序自然能漸上軌道。
174. 【何謂修行?】所謂修行,即「修」心養性,端正「行」為,常存慚愧心勤勉精進。如修學而不精進,不知反省自己,就是沒有慚愧心;心無漸愧者,行為必然不端,遑論修心養性?
175.【福至心靈】有量就有福,有福心就靈,是謂「福至心靈」。
|
2008-03-23 |
 |
166. 【深思熟慮每包話】時時刻刻注意自己所說話,每一句話都要深思熟慮,是否合情、合理、合法?是否利益眾生,開導人心,使人開解煩惱?
167. 【問心無愧】修行要抱持一個原則與信念--為佛教、為眾生,行為要光明正大,再大的委屈與打擊也要忍受,凡事做到問心無愧的地步。
168. 【人群磨練】人的習性不同,各如其面。修行必須走入人群,和不同習性的人互相磨練、適應,並圓融共處、和睦相待。
169. 【最堅強的人】行忍辱的人,是一個最堅強的人,任何人與事都擊不倒他;能忍,才能成就天下大事。
170. 【不毀謗同道】修行除了自度之外,還要度人;時時刻刻培養善根(智慧)、慈悲(福德),絕對不侵犯、毀謗他人,尤其不侵犯、毀謗同道者。
|